文身作为一种彰显个性的表达方式,受到很多年轻群体的追捧。但近年来,文身却出现了“低龄化”现象。桂林一家文身店就因给未成年人文身挨告了! 因长相略显成熟未成年男生花费800元完成文身2022年初,在外地读书的小新跟着妈妈来到桂林过寒假,某一天突发奇想,小新跟着朋友来到了一家文身店内咨询文身事宜。 尽管店家在店内放置了“禁止未成年纹身,隐瞒欺骗后果自负”的警示牌,但在咨询过程中,店家看到小新的长相略显成熟,在未查询并核实小新实际年龄的情况下,便与其约定了文身事宜。当天,小新以现金方式缴纳了800元文身费后,店家便为其设计并完成了整个背部的文身。 回家不久后,小新的妈妈发现了此事,认为店家的文身行为造成小新无法正常入学,且其在今后的入伍、就业中均会受到歧视和阻碍,后因退款赔偿事宜与店家协商无果,小新将店家诉至法院,要求其返还文身费800元,并赔偿预计需清洗、祛疤的费用及精神损害抚慰金共计52,588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两人应承担同等责任
法院经审理认为,小新文身时仅15周岁,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控制和辨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对文身行为引起的相应后果进行正确判断,其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未尽到法定的监护义务,应承担同等责任;店主虽办理了营业执照,其经营范围具有纹身服务的许可项目,且在店内放置了“禁止未成年纹身,隐瞒欺骗后果自负”的警示牌,但未能仔细审查辨认小新的真实年龄和实际行为能力,并根据小新要求为其文身后收取800元,其行为存在一定程度过错,应承担同等责任。 因小新尚未对其后背的文身进行清洗,费用尚未发生,法院无法认定,故其主张的文身清洗、祛疤费42,588元及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0元,可待实际发生后另行主张。店家应返还小新支付的文身费用400元。 为什么要禁止未成年文身?
从心理方面: 文身作为一种特殊文化,为部分成年人所接受,本也无可厚非。但长期以来,未成年人文身乱象都受到舆论诟病。从心理层面而言,未成年人因其心智发育不成熟、社会认知不足等因素,容易受外部环境和同伴的影响,出于好奇、跟风、寻求刺激等目的,盲目效仿部分成年人文身。 从生理方面: 从生理层面而言,由于未成年人的身体还处于发育状态,文身则需要破坏皮肤组织健康,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创伤。加之受观念因素影响,很多未成年人文身往往得不到家长支持,因此选择一些不太正规的、低成本的机构进行文身,就将面临更大未知风险。 从社会方面: 还应当认识到,文身对未成年人今后进入社会发展也会带来影响,且补救成本往往很高。如果放任一些孩子在冲动之下去文身,今后难免会有一些人留下遗憾。也因此,此次《办法》出台的初衷,无疑就是要从制度层面杜绝未成年人文身风气的蔓延。 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怀: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文身现象关注度的提升,一些地方此前已经开始对此作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比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苏、浙江等地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推动禁止为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文身”的案例,就写入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这些典型案例的公布,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2022年6月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加强未成年人文身治理提出系列工作举措都有哪些干货呢?一起来看一看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使未成年人自觉理性拒绝文身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希望桂林市其他文身店铺能够敲响警钟,一起向未成年文身说不! 来源:桂林市秀峰区人民法院、苏州普法、桂林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