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高居全球首位。除常规的药物治疗外,不少患病人群把目光投向了日常保健品,而黑心商家也设下了致命陷阱。
非法添加药物饼干、胶囊变“神药”
二甲双胍,全名叫“盐酸二甲双胍片”适用于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是一种处方药,目前在全世界中有数以亿计的糖尿病患者服用。
自2015年6月起,被告人刘某某就委托被告人韦某在广西桂林,将大量的二甲双胍添加到一些饼干和胶囊里面去,称为“降糖神药 ”。同时还雇佣了一些社会闲杂人士,将其包装成“老专家”,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将这些“降糖神药 ”销售出去,牟取非法利益。
2018年4月19日,公安机关在广州海珠区抓获被告人刘某某,当场查获非法生产的不同名称胶囊共一万三千多盒,共计十三万余元。经鉴定,送检的5批次样品均检出格列盐酸二甲双胍。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双胍"类西药成分是国家明令禁止添加进保健食品内的。随意服用可能会对使用者,尤其是肝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或正在服用降糖药品的糖尿病患者这些特殊群体造成严重的生命安全隐患。
早在2012年,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时,就将盐酸二甲双胍、盐酸苯乙双胍名列其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生产销售毒有害食品罪,被告人除了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外,还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019年1月2日,被告人韦某被抓获归案,经海珠区检察院审查后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近日,该案件进行一审宣判,被告人刘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赔偿人民币一百三十三万多元;被告人韦某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2万元。
糖尿病是常见慢性病之一,目前还无法根治,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得不终身服药。很多糖友,尤其是老年糖友总认为“是药三分毒”,反倒是对市面上吹得神乎其神的保健品情有独钟,甚至全部用保健品来替代降糖药。
事实却是不良商家不仅会掏空你的钱包,可能还会要你的命▼
有些保健品也许有轻微的降血糖功效,但是它的降糖效果是远不能和降糖药物相比,更不能治愈糖尿病;有些糖尿病患者盲目跟风,相信保健品的作用而放弃了药物治疗,结果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这样的行为是非常危险的。
在此,小编必须强调:别拿保健品当药吃!切勿被商家宣传的“治病降糖”迷了眼!
糖尿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吃保健品呢?某些保健品确实可以起到辅助降糖的作用,值得提醒您的是:决定吃保健品前,一定要征求医生的意见。让医生来帮您决定是不是可以吃保健品,不要自行服用。
保健品是食品,不是药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所以,药品适应于有病的病人,而保健品只是起到预防和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促进身体逐渐向健康的状态转化的作用,以提高健康水平,所以,保健品适合于有需要的特定人群。
如果,商家介绍其保健品能够治疗疾病,那就是夸大效果,超越了保健品的功能,存在虚假宣传的可能。
识别广告要一查二看
识别虚假广告第一要查产品是否经过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批准。经审查批准的保健食品广告应该标明保健食品的产品名称、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保健食品的广告批准文号,以及保健食品的标识,还包括保健食品不适宜人群和相关忠告语,特别是是否标明了“本品不能代替药品”是最重要的忠告语;
国家市监总局建立了保健食品广告的审查系统,广大消费者可以随时上网登录国家总局的网站查询。小编附赠教程如下:
1、进入“国家市场管理监督总局(http://www.samr.gov.cn/)”,选择服务→我要查。
2、进入“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即可通过产品名称、批准文号、保健功能关键字进行查询保健品批准信息。
此外,保健食品外包装上都有一个“蓝帽子”标识,“蓝帽子”标识下方有相关批准文号以及批准的管理部门。
保健品广告一旦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等宣传一定是虚假宣传,一定要及时拨打12315或12345进行举报。
扩散提醒身边人!保健品可以给糖尿病患者“无味”的生活带来丝丝“甜意”,但是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要让“根治”等说法抓住你的内心,蒙蔽你的双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