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自治区疾控中心发布9月健康提示,提醒公众做好登革热、猴痘、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所致其他感染性腹泻、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输入性疟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传染病,以及食物中毒的预防。 登革热:清理积水减少蚊虫孳生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近期,全球登革热疫情总体呈现高发水平,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疫情较为严重,个别省份已经发现有国外输入病例,广西周边省份也发生疫情,出现本土病例。
预防措施:
1.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家中可以使用纱门、纱窗、蚊帐防蚊,室内可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庭卫生杀虫剂驱蚊、灭蚊。
2.清理积水,减少蚊虫孳生。清除可能蓄积蚊幼虫滋生的各种水体,尤其要做好翻瓶倒罐、清理积水,疏通下水道保持水流畅通,及时清扫卫生死角,减少蚊虫孳生。
3.做好个人防护。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旅行时,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穿浅色长袖长裤,裸露的皮肤涂抹驱蚊剂;不要长时间逗留在树荫草丛。
4.及时就医。如出现高热、头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居史。
猴痘:重点人群加强自我防护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主要通过与猴痘病例的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2022年5月以来,猴痘疫情向多个国家扩散蔓延,2023年6月以来,我国多个省份先后报告了猴痘疫情,主要通过男男性行为传播,男男性行为人群是感染猴痘的重点人群。近期,广西部分地区先后报告了男男性行为人群猴痘疫情。
预防措施: 1.做好自我防护。重点人群要加强自我防护,减少高危行为,不与有疑似猴痘症状人员发生密切接触,不共用疑似病例的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
2.做好健康监测。有可疑接触史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避免与他人发生密切接触,一旦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猴痘样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如实报告流行病学史。
3.关注疫情信息。出入境人员需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猴痘疫情信息,不接触猴痘样症状者及啮齿类、灵长类等动物。
手足口病:注意观察幼儿健康状况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病原体有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2.注意个人手卫生。注意手卫生,尤其是在触摸口鼻前、饭前便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及时洗手。
3.注意环境卫生。室内做好清洁消毒,特别是对孩子的餐具、衣物、玩具等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并对家里地面、桌面、门把手、床围栏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4.少聚集。尽量避免带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
5.及时就医。家长应多观察幼儿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特别是肛周皮疹)或口腔溃疡等,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扩散告诉身边的亲戚朋友,让更多人及时预防!
来源:自治区疾控中心、南国今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