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马上要到了,辛苦了一个学期的学生有了大量的放松时间,玩手机就是一些学生常见的放松方式,殊不知,诈骗分子编织的针对学生的诈骗大网正等待着他们。为了预防学生被骗案件的发生,通过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进行警示,希望各位家长认真阅读一下案例,并教育自己的孩子提高防诈意识,谨防上当受骗。
案例一 2024年6月2日晚上,小学生小唐在家里用手机刷视频时,一个快手号叫“小某子XXX”的人让其进某明星粉丝群拍应援视频,可以得明星小卡片,小唐就扫码加入该粉丝群,过了一会,有一个自称是“警察”的人说群里面有人涉嫌诈骗,每个人必须配合调查,否则就告知每个人的家长和学校,将会对其处以拘留15天的处罚。
接着对方找到小唐,发了一些对群里人处分的照片给其,小唐就相信了对方。在对方的诱导下,小唐找了个安静的、远离家长的地方与对方进行视频,根据对方的视频指导进行操作,修改了小唐父亲的微信转账密码,导致小唐父亲银行卡里的8000元被转走。
案例二 2024年6月2日下午,小学生小李用手机刷视频时,陌生QQ“小熊”加其为好友,“小熊”发信息给小李说要送一个游戏角色皮肤给她,小李说不要,“小熊”称不要皮肤得找“警察”解除,否则就会抓其父母去坐牢。
小李由于害怕就添加了“小熊”推荐的“警察”为好友,“警察”将警官证发给小李看,小李就相信了对方的身份。“警察”说要把钱转入安全账户之后才能解除赠送皮肤。之后小李通过扫描对方提供的二维码,把其父母的钱全部转到了所谓的“安全账户”内,共被骗20000元。骗术揭秘
01 进行筛选,取得联系 诈骗分子事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手机使用人信息,发现系未成年人使用,便通过社交软件与受害人取得联系。
02 恐吓、威胁 诈骗分子利用未成年人涉世不深且胆小的心理,自称是“警察”的工作人员,用“拘留”“坐牢”“涉嫌违法犯罪”等用词进行恐吓、威胁,让受害人产生恐惧心理。
03 目标指向家长的手机 诈骗分子确认受害人身边没有家长后,让其偷拿家长手机。
04 视频通话或远程操作 诈骗分子会全程与受害人开启视频通话,然后操控其使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或者指导其用家长手机下载远程操作软件,远程控制家长手机进行转账。
警方提醒
1、家长一定要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与网络上的陌生人聊天,不要相信网络上陌生人给予的好处或者威胁的话,不要根据陌生人的提示在手机或者电脑上进行任何操作。遇到类似事情要马上切断与对方的联系并告诉家长,如果被骗要马上拨打110报警。
2、家长在注重孩子文化课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孩子的反诈教育,提高孩子的反诈意识。对诸如免费领游戏皮肤、免费领游戏装备、“高价回收游戏账号”、涉嫌诈骗要求配合调查、某明星隐私泄密调查等情况要坚决拒绝,并马上告诉家长、老师或者拨打110报警。
3、家长切勿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账号信息、转账密码。孩子玩游戏的手机内不要存大额的钱,不要绑定银行账号,同时监管好自己的孩子安全使用手机。
4、家长教育孩子一定不要向任何陌生人透露手机上接收到的验证码,不要下载任何软件APP,不要按照陌生人所说的进行操作。凡是涉及转账汇款、提供验证码的,一律挂断。
5、家长教育孩子牢记“三不一多”防诈骗:陌生来电不轻信,未知链接不点击,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
6、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学习APP内的反诈宣传知识、诈骗案例,并开通来电预警功能,可有效预防诈骗。
来源:平安全州警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