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淮阴人枚乘创作了一篇名赋《七发》,对后世影响很大。地方诸侯王及其太子们生活的腐朽败落,是枚乘创作《七发》的社会历史背景。
枚乘在《七发》中,假借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在吴客眼里,正值少壮之年的太子因为贪图享乐,长期缺少节制,以致邪气侵身,凝结堵塞,心力衰弱,耳目昏乱,精神涣散,已是久病缠身,有性命之虞。为了拯救楚太子,吴客以音乐、饮食、车马、游宴、田猎、观涛、论道七事,来启发楚太子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即不沉溺于安逸享乐,警惕物质充实、心灵空虚衰弱。经过一番令人拍案叫绝的宏阔大论,楚太子最终扶案而起,出了一身透汗,病症顿消。
这篇劝诫膏粱子弟的千古奇文,如晨钟暮鼓,沁人心脾,落人肺腑,堪为醒世箴言,人间药石。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千百年来,“五世而斩”似乎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社会铁律。和平时期,最容易让人懈怠松弛,许多人因此放松了进取,却放纵了欲望,沉溺于骄奢淫逸,就像那个楚太子,既腐朽了自己的身心,也成为社会腐败堕落的顽疾。“五世而斩”真的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铁律吗?当然不是。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西汉枚乘在《七发》中讲过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楚太子生病,吴客诊断其病源为精神萎靡,开出的药方是学习探讨‘要言妙道’,用道德调理自身,慢慢‘阳气见于眉宇之间’,最后‘霍然病已’。全面从严治党,既要靠治标,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要靠治本,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
回溯历史,半个多世纪前的1959年8月,《七发》也受到毛泽东的高度重视。毛泽东专门写了一篇短文《关于枚乘〈七发〉》,配上《七发》原文,作为八届八中全会文件印发,在全国掀起了一阵《七发》热。毛泽东说:“枚乘所说,有些像我们的办法,对犯错误的同志,大喝一声:你的病重极了,不治将死。然后,病人几天,或者几星期,或者几个月睡不着觉,心烦意乱,坐卧不宁。这样一来,就有希望了。”
这么多年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反腐败斗争始终不懈地进行着。为什么一些人还要顶风冒险,心存侥幸,千方百计触犯纪律,去追求无休无止的物质享乐?这些人视纪律为一种束缚,感觉缚在身上很难受,便想方设法去摆脱。结果摆脱了束缚,却付出了沉重代价,换来了悔恨。
为何不换个角度看世界?纪律其实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坚守了,洁身自好了,便能避开歪门邪道和各种“妖魔鬼怪”的侵袭。内心生发的能量,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出击,可以自觉地不断修复身心之漏,远离红线之戒。戒而能定,定而能生发智慧。遵纪守法何尝不是一种持“戒”,虽然简单,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