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一腔热血,渴望活得万丈光芒,永远不说累。
随着生活的重压、人情冷暖的夹击,和年龄一样渐长,才明白,热血易凉,人心终会疲倦。
疲倦时,怎么办?
读一读鲁迅和周作人,你会有答案。
他们写透中国人的挣扎与理解,无时无刻不给予新时代的人新的启发。
「一百年过去,我们为什么还要重读鲁迅?」
诗人林贤治说,鲁迅死于二十世纪而活在二十一世纪。
其笔下百年前的问题仍是当下的问题,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问题。
譬如,他说中国人喜欢“迂腐折中”;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凡事寄望将来”;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幸灾乐祸”;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你以为鲁迅很远,其实他与我们无处不相逢。
尽管早在课本里就与他相识,但只有经历一些人情世故,才能真正读懂这个伟大的灵魂。
很多管理层都爱读鲁迅,是为比旁人更容易看清问题本质,做出最明智的决定;
年轻人读鲁迅,是为心之火炬添一捆柴,让它燃烧的更旺,不轻易被世界打倒;
迷茫的成年人读鲁迅,是因为中国作家里,只有他在教我们对抗虚妄,挑战绝境,勇往前行,做自己的光。
为什么要读周作人?让你的心灵不再粗糙、荒芜
周作人虽一直被世人误解争议,但是他的散文才华却从没人敢质疑半分。
林语堂说:“周作人的散文闲逸清顺,是散文应有的正宗。”
金庸说:“周作人是影响我的文学生涯至重要的人之一。”
冯雪峰说:“周作人是中国第一流的文学家,鲁迅去世后,他的学识文章,没有能相比。”
当你劳碌疲倦时读周作人,会惊觉生命虽微小,但蕴藏无穷美好。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会发现,人除了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总要有些无用的游戏与享乐,这样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
会对他的一些心理描绘感同身受:
但我又舍不得不看,好像身上有伤的人,明知触着是很痛的,但有时仍是不自禁的要用手去摸,感到新的剧痛,保留他受伤的意识。
被他冷酷表面之下脆弱的祈祷,感动不已: 我只希望,祈祷,我的心境不要再粗糙下去,荒芜下去,这就是我的最大愿望。
周作人是一个奇妙的人,他在看似无用的闲情中寻找快乐,实际上是对生活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灵魂的释放。
他和鲁迅不同,他能教会你如何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温柔抚慰你受伤的心,让你不焦虑、不浮躁、更不畏惧一切。
朱光潜说,在读过装模作样的新诗或形容词堆砌的小说以后,再读周作人,是一大解脱。
市面鲜见的鲁、周二人合集
著名出版家选编,入门、收藏就选这套
身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和周作人的作品如今不少见,但是二人合集,此前从未有。
于普通人而言,看全集没那个时间、精力、金钱。分开买性价比不高、编者不够权威,篇目有遗漏,一些精华容易错过。
因此,我推荐这套顶流作者+一流编者+好文章+好编选的巨制收藏级——《鲁迅选集》和《周作人散文》(共9册)
让你用全集一半都不到的价格,就能清晰了解鲁迅与周作人毕生精华。
它由年近九旬的“出版界双雄”——朱正、锺叔河,从湟湟千卷里优中选优,亲自编选而成。
“湖南出版界有两个人物闻名全国,一个是锺叔河,一个是比锺叔河大3天的朱正。”
锺叔河是著名的老出版家,由他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曾在80年代惊动世界,让从不为人作序的钱锺书破例为其作序。
数十年后,近百岁高龄的杨绛,也在身体诸多不便的情况下,为其新作亲笔写序,可见其德高望重。
论编选周作人文集,没人能比锺叔河更有说服力。
他研究周作人作品七十余年,出版了建国后第一本署名周作人的新书。
他也是国内最早主张编辑《周作人作品集》的编辑,提出“人归人,文归文”,这在出版圈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而朱正先生潜心研究鲁迅70余载,当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鲁迅全集》,采纳了不少他的修正意见。
可以说他是鲁迅最忠实的读者,也是最挑剔的读者。
锺叔河与朱正,就如鲁迅与周作人,金友玉昆,交相辉映。
不仅一起在茶陵劳教,在新闻干部训练班是同学,在《新湖南报》是同事,二人还都担任过总编辑。
* 朱正和锺叔河
一个以对鲁迅的研究而蜚声知识界,另一个是周作人的“知己”。
可以说,他们选编的鲁迅、周作人文集,每一篇都是精华必读,无论有名无名。
能读到年近九旬的老出版家的亲力之作,更是我们的幸运。
编者的重要性决定了一部书值不值得看、是否有珍藏价值和意义。
妙手天成+独具慧眼铸就的这一部巨作,每个中国家庭都应藏一套。
它是能够你读一辈子的心灵之书,它能陪伴你,在感受世界的每个时刻:从认识,到挣扎,到理解。
深入鲁、周二人内心世界
文学与史学价值兼具,非一般选集能及
郁达夫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丰富、伟大。”
已故大师张中行则评价鲁迅和周作人“一个趋于信,一个止于疑”。
他们就像是一个人的灵魂两面,一面热血狂狷、一面冷静冲淡。
把他们的作品合在一起看,便能对那个时代、如今社会、中国人有更完整的认知。
这两套书,皆以时间为线索编集而成,选文均是优中选优,文学价值与史学价值并存,很有观赏价值。
你既能读到他们经典的代表作,还可循着作者人生轨迹,感悟不同时段的语言风格、用词爱好、关注内容的转变。
如此深入仔细,非一般选集能及,喜爱鲁迅、或想品鉴周作人文字的人凭着一套,便可满足心愿。
这套《鲁迅选集》共有4册,皆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的《鲁迅全集》选录。
朱正说:“他好的地方我很佩服,但他走的弯路,我还是给他指出来。”
书里选录鲁迅各时期最重要、精彩的文章。
舍去事务性的来往信件,和以鲁迅名义发表而实非鲁迅所作,或者鲁迅因受误导而作的文章,使你了解得更客观、公正。
第一卷包括《鲁迅小说选集》《鲁迅散文选集》《鲁迅诗集》三部分。
第二卷和第三卷为《鲁迅杂文选集》,朱正说,鲁迅数量最多、意义最重要的作品是杂文。看过他的全部杂文,方能明白其思想深刻之处。
倘若你想要了解鲁迅各个时期的处境、生活状态,从书信里看最为直观。
第四卷包括《鲁迅学术著作选集》和《鲁迅书信选集》两个部分,透过这一卷,你会看到更加日常、真实化的鲁迅。
这一次的选编不同以往,朱正先生不断挖掘新史料,试图让我们站在新时代,用新视角,重新把握鲁迅。
重新看待这个100年过去,仍旧最了解中国人的伟大作家。
这套《周作人散文》共有5册,延续了锺叔河先生一贯的严谨作风,阅读流畅无碍。
注:锺先生将其在编辑《周作人散文全集》时,校改原件(印本、报章、杂志、抄件、手稿)脱讹倒衍的文字一一以注释形式在本套选集中作出了校记,并标明“锺校”,以与周氏自注相区别。
他在序言中说:“选择的标准只有一条,即文章之美。”
七百余篇文章,涵盖一八九八至一九六六年间周作人的书信、翻译、书评文评、时事评论、所见所感、生活记事。
虽篇目不多,但内容丰富,生活百味,尽在其中,足以让你领会周作人“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的生活哲学”。
歌德有言:“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鲁迅的作品如此,周作人亦然。
好书难得,好编者的书更难有。浮躁迷茫的时代,翻开这卷书,和鲁迅一同燃烧,对抗虚妄。
和周作人并肩眺望远方,让思想折射智性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