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成长发育测评为基础 为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上周末天气不错,我们开车带着宝宝去北京郊区一个露营地去野餐,周围不少家庭都是带着娃一起来的。很快孩子们就打成一片,可是愉悦的氛围最多维持3分钟!最多三分钟!
明明都是很可爱非常听话的孩子,怎么突然莫名其妙就发脾气了? 一言不合就开始哭闹: 你抢我玩具了,我也要吃这个东西了,不想在帐篷里坐着了,想摸什么东西了……只要不如他的意,马上就开始生气,有的甚至哭得撕心裂肺、满地打滚……
本来想跟周围的宝妈“取点育儿经”,结果被灌了一耳朵苦水: 不知道孩子是怎么了,眼看着越来越会说话,还没来得及高兴,小不点儿就开始“叛逆”了!干什么都说“不”,好好吃饭,“不”;别碰这个,“不”;穿这身衣服吧,“不”;该洗澡了,“不”……
稍微一批评就特别委屈,小嘴儿嘟着,眼泪哗啦啦的。 当宝宝发脾气的时候,家长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化解“危机”呢?
别担心:发脾气是正常行为 首先大家回想一下,当我们受到挫折、孤独、气愤时,是不是也很想发脾气?只不过我们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强烈情绪。 但对于孩子来说可不是这样,他们还没学会平和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意和愤怒。受到外界刺激时,他会很自然地发泄出来。 其实,从新生儿时期开始,孩子就已经有发脾气的表现了,只不过那时孩子的表现还很单一,就是哭!无论是饿了、累了,还是困了,新生儿用哭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意。 随时月龄的增长,孩子情感丰富了,又不会用语言表达,只好用扔东西、尖叫等方式发泄情绪或吸引关注。
理解孩子:他只是想成为“大人”啊 大家应该都听过那个词——“terrible two”(可怕的2岁)。2岁也被称为“第一个叛逆期”——这个时期孩子的表现力和破坏力,啧啧啧,“男人听了会沉默,女人听了会流泪”…… 但其实,面对所谓的terrible two,家长们大可不必恐慌。 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刚刚开始能干点啥的新“能力”,以及想要当“大人”的愿望相结合,会促使他们想做成某件具体的事情。 而这件事,就是他“独立”、成为“大人”的标志。 但对于我们来说,他们想要的“独立”,超过了他们的能力和安全允许的范围,我们当然会去阻止。 可是,他们既不知道如何妥协,也不知道如何处理遭受到的限制和失望的情绪,更糟糕的是,他们还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他们会试图用哭闹表达自己的情绪。
面对宝宝发脾气这件事,家长千万不要从成人视角看待宝宝发脾气,别给宝宝贴上类似“天生脾气爆”、“就是性子急”的标签。 只有正确地了解和看待宝宝发脾气,才能对症下药,引导宝宝成为一个情绪掌控高手! 宝宝发脾气的原理了解了,可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怎么应对呢?
冷静处理 尽量平静 无论如何,请一定记得,你是宝宝学习如何处理愤怒情绪的镜子! 如果宝宝看到你发脾气,他也会模仿你。宝宝闹情绪了,或者哭闹不止,家长总是企图通过更大的声音压过宝宝的叫声,希望这样让宝宝安静下来,然后再讲道理,但这往往让情况更糟。 保持一种平和的氛围,温和地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比如“你看到那只小猫在干什么了吗”,或者“你喜欢的闹铃响了”等等。 如果家长觉得自己无法控制怒火,尝试稍微离开一下吧!
别让小家伙站在“聚光灯”下 当宝宝出现哭闹、扔东西、咬人等表现时,大人很容易把宝宝当成被关注的中心: “哎呦~这小不点儿还学会扔东西了!” “看看!还咬人!” ……
处在“聚光灯下”,宝宝会发现自己发脾气时能够引发更多的关注,反而不利于宝宝对不良情绪的控制。
其实,家长假装忙碌,“忽视”宝宝,当宝宝看到自己发脾气对你起不到任何作用,很可能就此作罢;家长也可以故意在一旁做宝宝可能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大声念绘本,研究新玩具等,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让步”是在“规矩”的框架内 对于我们家长来说,制定规则、施行规则时一定要态度坚定。 如果某一次你屈服了,无可奈何、有气无力地说了“好”,那么孩子下次不能如愿的时候,就会发更大的脾气,也会让宝宝难以分辨哪些规矩是必须遵守的。 有时,宝宝需要通过尝试和犯错误来完全理解规矩。家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宝宝付出一些代价,得到教训,也是减少无理取闹的方法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