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身体锻炼得再健壮,也不一定能打赢拳击比赛。 谁都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有很多人却认为练好语言技巧就能把台词说好。 为了能够说好台词,演员需要熟练掌握基本功训练(呼吸发声、发音吐字、绕口令等)和语言表现技巧(重音、停顿、语调等)。 不过这些仅仅是语言的基本功,像主持人、歌手、相声演员等所有考验语言能力的职业,都要练这些基本功,如果练好了基本功就能说好台词的话,恐怕郭德纲老师早就拿影帝了。
练好了基本功只能保证演员把台词说得清楚说得明白,但不一定说得对,说得对又不一定说得好。
怎样才算台词说得好? 有一个简单的衡量标准:好台词一定是触发的。 什么叫触发台词? 这就好像,我们看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通常会出现两种类型的词:一种是提前准备好的词,另一种是应对突发状况的即兴词,这种词就是被突发状况所触发的。 而演戏时的台词虽然都是提前准备好的,但必须要做到让观众看起来像是触发的,这样戏演出来才会精彩真实,演员才算把台词说好了。 那演戏时如何做到触发台词? 首先要正确认识台词。 对于演员来讲台词跟表情、肢体动作一样,是演戏时可以使用的创作素材,作为创作素材就有它的作用和目的,只有理解了台词在戏中的目的才能做到触发。 台词在戏中触发可以总结为两种情况:
辅助肢体行动 在戏里,台词很多时候是个辅助工具,目的是辅助肢体行动。 比如,你的任务是阻止某人离开房间,最直接有效的是肢体行动:一把拉住对方,但是被对方挣脱了,你只能继续拉,继续被挣脱,情急之下你可能会大喊一声“给我站住!”,这句台词就是在辅助拉人的行动。
这是比较直接的辅助形式,更多的时候台词是用来掩饰肢体行动的,因为语言具有一个肢体无法办到的行为,撒谎。 人的肢体语言是不会撒谎的,它是通过人脑对人体内外信息加工后的直接表现形式,谁也无法做到用肢体语言来撒谎。 比如,当你非常紧张时,会身体发抖、呼吸心跳加快,你是无法通过大脑的指令让身体平复的,就算使出全部精力来克制掩饰,细心的人还是能发现你的异样,这时候人们通常会询问“你还好吧?哪里不舒服?”,而谎言往往会触发“哦,我没事”。 如果认真分析剧本后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剧本里的台词几乎都是有言外之意的(潜台词),有时为了掩饰肢体行动会是谎言。所以我们要先理解台词,不能只看字面意思,不然就把台词的意思说错了。 生活中也能发现,明明喜欢但嘴上总说“真讨厌”,明明想要但嘴上却说“别买,太贵了”,想吃而又不好意思直说的时候“也不知道这个好不好吃”,这些话好像多出自女性(怪不得说女人心似海深~~)。
台词的这种特性,也让我们的戏变得丰富好看了,在电影刚问世的默片时代,因为没有台词,演员只能靠直白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来把意思传达给观众。
帮助情绪宣泄 台词和生活中的语言不同,并不是单纯用来沟通和交流的(冗长的电视剧除外)。 特别是话剧,如果台上的几个演员坐在一起聊天,说着不痛不痒的台词,那台下的观众肯定一会儿就坐不住了。 在剧本中总是充满各种各样激烈的矛盾,人物的情绪变化也是很丰富的,而作为情绪宣泄的方式语言会比肢体动作更为简单直接,而且行动门槛很低。 当我们和对方发生矛盾冲突时,选择打架自己可能也会吃亏,于是往往选择行动门槛较低的语言攻击“嘿,你丫找揍是吧?”、“你再说我一句试试?”,这方面东北人就比较彪悍了,提倡“能动手尽量别BB”。 有时候我们的身体会被束缚,情绪宣泄只能靠语言,于是经常能在谍战剧里看到,当地下党被抓住严刑靠打后,由于四肢被绑又身负重伤,只能靠语言来发泄内心的仇恨“让我投降?呸!”
要想说好台词,光在语言技巧上下功夫是不行的,一定要找到台词触发的原因,这样才能把台词说的生动有机,才不会让人觉得虚假做作。 简单理解:不要想着台词怎么说,而要想着台词怎么用。 演员想要把台词说好,光苦练技巧是不够的,技巧提高只是升级了硬件,而软件(对台词的认识)升级才是决定性的。
要认识到台词是触发的: 1.辅助肢体行动 2.帮助情绪宣泄 也要认识到,演戏不能过分的依赖台词,我国表演是以“话剧”为基础的,语言是话剧演员最主要的表现手段,但过分看重往往影响了我们的表演水平。 如果把演戏看成是步行的话,台词就相当于拐杖,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走路,而如果对拐杖产生依赖的话,慢慢就不太会走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