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的广西桂北全州县,有一种悠扬的曲调,既能让你热血沸腾心潮涌动,又能让你心如止水悦耳赏心,让你如痴如醉物我两忘;还能解开你心中的疙瘩,融化你生活中的是非恨怨,让你进入宠辱不惊坐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人生淡然境界。它就是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州唢呐“过山牌子”。
在全州,提及“过山牌子”,老人们都讲:“你去找全州‘过山牌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唐1-5’唐义武,保证让你心如所愿。”近日,我专程来到全州县火车南站一座古旧的瓦房(全州县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拜访了这位唐老师。
拉二胡中的唐义武 唐义武老师如今77岁高龄,他四十年代初出生在安和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喜爱音乐,向往艺术,8岁时自己就用皮竹制作笛子学吹曲调。11岁时因家境贫寒,在没有任何人指导的情况下,自己用鸡胃皮、扎鞋底用的麻线、棕丝等做成一把土二胡练习拉曲,后拜师,专心学习二胡和唢呐。1956年被允许参加了本村俱乐部,并很快就学会了二十多曲彩调常用唱腔,从此后他便跟随先辈们游艺乡间。因穷无钱买戏票,他经常是一个人翻越围墙到当时的桂剧院偷看桂戏,1962年唐义武因有多技之强进入县桂剧团,领导分配他任左场“二把手”(拉戏剧三胡兼吹唢呐),他勤学苦练,不到一年半便坐上了“主胡”位子。1964年他从县总工会借来了一把旧小号和一支单簧管,利用下乡演出的空闲时间,一个人躲在牛棚里自己摸索着学会了小号和单簧管的吹奏。他曾多次被评为县、市、区,乃至国家级的演奏奖。并多年担任桂剧团团长。退休后, 除整理大量筒管乐曲牌外,他还创作了《孝顺歌》、《送魂》、《黄泉路》、《蝶恋花》、《湘江随想曲》、《喜庆农家乐》等10余曲铜管乐吹奏曲。唐义武从艺六十多年,他的生命已与民间音乐紧密地融为一体,县内艺人根据他的名字谐音,戏称他叫“唐1-5”,被人们尊称为全州民间艺术的“活宝”。
唐义武和他的唢呐队 谈起全州的唢呐“过山牌子”,唐老师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全州的唢呐“过山牌子”是全州当地民间唢呐吹奏曲牌,“过山”是指为迎亲而在爬山涉水中吹奏的,将曲牌冠以俗名,是指全州的“过山牌子”是不同于全州之外任何地区的唢呐吹奏曲牌,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宋代时就有全州先贤陶崇(嘉泰年间进士、宋理宗时任宝漠阁大学士)在全州民间发掘整理并出版过《宋铙歌鼓吹曲》一书,他在被宋宁宗召见时呈献该书后曾得到“圣上嘉喻”(《陶氏族谱》明代版)。可见,那时的全州“过山牌子”已广泛普及并盛行于民间。全州史上凡红白喜丧事,不管城乡必须要请“过山牌子”的鼓手班,少则两堂(班),多则六七堂。“过山牌子”的曲调内容广博,从中可以窥探到古代民族的原始崇拜、宫廷礼仪、宗教形式、生活习俗等精彩的历史断面。唢呐“过山牌子”2009年已列入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2年,全州县被命名为自治区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位于全州县火车南站的县非物质文化基地▶
◀县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内墙上的剪板全州的唢呐 “过山牌子”在继承中发展,其演奏母曲由汉唐时期中原的一些江湖艺人传入我县,既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如以宋词词牌名为名的《桂林枝香》、《玉美人》、《江淮楼》等, 又兼容本地先辈艺人发展及民间俚曲及戏剧音乐,从而形成了独特韵味,通过打击乐的配合,吹奏时运用轻重快慢的变化,更深刻地展现喜、怒、哀、乐等情感。其演奏形式,是由五个乐手组成的小乐队(俗称鼓手班),它配制清楚,分工明确,司鼓手是乐曲演奏中的轻、重、快、慢的总指挥,首席唢呐负责“发头子”(即引子)和吹奏曲牌的高八度,次席唢呐则吹奏低八度,两支唢呐同时吹奏起来,形成“八度和弦”,声音高亢,常常相聚聚两三里地都能听到,音调高高低低,忽快忽慢,悠扬转折,有时会让激起人杨帆千里的斗志,也有时会低低沉沉,让人倾诉出心中的无限苦闷。
唐义武在县老年大学教学中
千百年来,全州城乡每逢红白喜事,主家都要请一班鼓手来家“坐堂”热闹,“过山牌子”红喜事可吹奏《新春红》、《喜相逢》、《四季红》、《月林好》、《双蝴蝶》等,新娘上轿前一定要吹奏《离娘子》,否则新娘不会上轿。寿宴时要吹《老年高》、《红流水》、《坐堂园林好》等曲牌,九十岁以上的还吹《寿诞开》和它的青板。 苍海桑田,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改变,受现代电影、电视等新兴剧种及网络的强大冲击,加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的认识不足,比如在丧事中洋鼓洋号吹奏《今天是个好日子》歌曲时,主家也不以为然,更富喜、怒、哀、乐等情感传统过山牌子演奏在市场中捉禁见袖,全县过山牌子乐手较40年前已减少了二分之一,且大多数人长年在外打工,年轻的生力军寥若晨星。“过山牌子,已成为了全州文化的‘鸡肋’,食之有味,现在后继乏人,特别是缺少年轻的学徒,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要消失了,弃之实在可惜!” 唐义武不无感慨地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