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练、夜训、站军姿…… 军营模式火力全开
七月伊始,在期末考试结束之后,国旗护卫队暑期骨干集训开始了。
站军姿、军体拳、行进、战术、上山拉练、夜训……为期13天的训练,项目繁多,时间紧,任务重,队员们没有一丝松懈。
参加集训的队员以大一同学为主,有19名,此外还有1名大二同学、2名大三同学、1名研究生新生。在自愿参加的前提下,绝大部分骨干成员都报了名。
每天晚上19:45到20:45安排了夜训。夜训以体能训练为主,队员们先是跑步三公里,接着进行基础体能训练,如俯卧撑、仰卧起坐、蹲下起立等,最后打一组军体拳,复习早上的训练内容。有时候也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如篮球比赛或游泳,在球场上肆意拼杀,在泳池里一跃入水,成为夜晚难得的欢乐时光。
“大家都是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没有入伍经历,但是经过系统的训练后,大家已经可以胜任各种场合下的升旗任务了,进步非常大。”护卫队陆二班副班长胡超这样说道。
“朝六晚十”的军事化管理还原部队生活
这次集训采取军事化管理,从早上6:10到晚上22:30,集训内容排得满满当当。集训负责人、上一任国旗护卫队队长杜嘉天说:“为了达到集训效果,我们最大限度地还原了部队的一日生活制度,让队员们充分感受到军营的严格和有序。”
对于内务,要求一样也不少。每天三次检查内务:早上集合之前查,下午集合之前查,甚至晚上熄灯之后还要查一次,“睡觉前拖鞋和衣服的摆放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开始的几天,刚从“学生模式”中切换出来的队员们还有些不适应。“从搬宿舍的那天晚上开始,就连鞋子的摆放都有固定的位置,固定的顺序,固定的方向……”即使做足了心理准备,队员们还是被高强度的训练和严格的内务要求打了个措手不及。不过,几天训练下来,也逐渐适应甚至爱上了这样的生活,‘豆腐块儿’也叠得有模有样了。 队员樊萧对小龙说:“集训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加优秀,更加符合国旗护卫队骨干的要求,扛起建设国旗护卫队的责任。所以和日常的训练相比,我们要学的内容更多,要求更严格,训练更辛苦,成长也会更多。”他坦言,参加训练的日子“和以前的假期完全不一样”。 从哭泣开始,以感动结束
从每日埋头书本的“学习模式”无缝衔接到训练中,“累”和“充实”是队员们在接受采访时提及最多的字眼。但“身体上的劳累带来的是进步的满足”,高强度的训练中,心志和筋骨一同被磨砺,变得更加坚韧,快乐变得十分简单,或许是一餐美味,或许仅仅是一天训练结束后的坐下来放松。
集训延续了部队里“饭前一支歌”的传统,早、中、晚三餐之前大家都会放歌一曲,现在队员们已经学会唱很多军旅名曲,比如《打靶归来》《强军战歌》《当那一天来临》《学习雷锋好榜样》《一支钢枪》《战士》等。洪亮整齐的歌声,铿锵有力,唱起来很“带劲儿”,既能扫除疲累,也为集训增添一分乐趣。 劳累并没有阻碍队员们训练的步伐。最初的适应期过后,大家渐入佳境。训练场上的挥汗如雨和咬牙坚持,让他们在汇报展示时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时间不长的集训,让队员们有着诸多感触——
张建取: 集训的第一天心里还是有点儿小抵触,新的宿舍要重新打扫,空调好像没那么凉快,床似乎有点摇晃,甚至门的形状都让人郁郁不乐。但很快就进入状态,军姿的汗水湿透全身,跑步的口号响彻操场,军歌的嘹亮震撼心灵,这些都可以算作一个男孩向一个男子汉成长的里程碑。唯有心存感动,继而奋力前进。
高琪: 这十几天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增强,更是内心深处的成长。我们女生这边印象最深的三次开会,都是在我们宿舍。第一次谈感受时的敞开心扉,让我感受到彼此真诚的战友情;第二次熄灯晚七分钟的小小警告,让我了解到集体意识的重要性;第三次,班长给我们买了酸奶饮料,叮嘱我们每个人不要再受伤,已经受伤的要尽快养好……短短的几天,教会了我太多东西,给了我太多感动,以后的日子里,你们就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孙云帆: 那次体能训练,跑完3公里,我内心是无比崩溃的,想找个没人的地方痛哭也找不到,想洗澡的时候一边洗一边哭也不行,因为从洗澡到洗衣到熄灯的时间太赶了,根本没有时间来宣泄情绪。后来忙完所有事情,我的心情已经平复了。
樊萧: 我想用三个词来形容我参与的这次集训,第一是充实,第二是成长,第三是幸福。我很庆幸加入了国旗护卫队,并选择了暑假继续留下来。我会在这里继续走下去,和大家一起做最热爱的事。
段超凡: 一个集体比一个人走得更远,在一起锻炼的过程中,那些没有想过的事情显得平常,跑几公里不再感到恐惧,端手臂也变得习以为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