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 实在让全州人领略了骄阳似火的威力 但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一个不好的消息 这种高温天气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正是“双抢”季,有些早的双抢已经忙完了,但有些家里田种的多,又偏晚的仍然还在忙“双抢”。 只有不到一个月工夫,收割,犁田,插秧十分忙,所以叫双抢。 这时候又赶上“大暑”,也正是一年正热的时候,收割的任务最艰巨,也最紧要。
双抢是小时候最讨厌的一段时光。所以从小到大,最不喜欢的就是暑假。 双抢基本会持续整个暑假,首先是收禾、插秧,紧接着就是耘田。一个夏天下来,臂膀都要脱层皮,整个人要黑上好几圈。手臂、小腿上的各种伤,要养上大半个月才会恢复。 但是现在都变了,心态变了,双抢也变了。 从我务农的十多年经历来看,天气似乎是一年比一年热。以前为了抢收抢种,中午将近12点才回,下午1、2点又到田里了。带上茶壶,用稻草挡住太阳,其实喝到最后,凉水也变热茶了。
有时候,我和哥哥姐姐们会带上一个大塑料瓶,放到小水渠里,喝的时候会很清凉。 瓜果、绿豆汤也许算是“双抢”时的最美记忆。 瓜类一般是带到田间吃,或者爸爸送稻子回家时,顺带从菜园里摘几个。当然,多数时候,还是能够如愿舔上一根冰棒的。那叫一个幸福和满足啊! 以前“双抢”的标配是这些:镰刀、打谷机、谷箩、秧草、扁担……
镰刀,是对用于“割禾”(割稻谷)的齿弯刀的专用名词。那时候,我们力争让那一个“禾墩子”都差不多高,显得自己水平很高。
打谷机,最开始没有机械的时候,真的就是一个木桶,后面加了机械,就演变成打谷机了。 箩框,顾名思义,就是装谷子的容器。将稻子从打稻机里撮到箩框里,要一担一担挑回家,这事一般就是家里的主要男性劳动力来承担。后来就有人用自行车或者板车运回家,这样可以轻松些。 稻子割完以后,这个稻禾需要捆扎好晾晒干,收回家当柴火,给牛吃或者冬天里放到猪圈内。稻谷收完后,经过犁田,耙田等一系列工序,又要插上秧苗。
稻子收回家,那就是晒稻谷,晒上几天太阳,再用风车将瘪谷子吹掉,剩下的饱满谷才入仓。 后来,都渐渐变了。先是抛秧出现了,不用那么费劲的拔秧、插秧。接着就是收割机来了,最早出现在我们村的收割机是小型的。 筛稻草、耙禾这些程序全不要了。更重要的一个现象是,现在留在农村的劳动力都已经渐渐步入中老年,体力不如年轻的时候,人数也没以前多了。 现在农村大多数劳动力都涌向了城市,现在在家务农的也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种点水稻也是够吃就行了。 现在种单季稻的多,收割一般在九月份,也避开了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大多数还是选择收割机,以前农村搞双抢的情景已经很难看到了。 未来,很难想象农村会变成什么样。 关于儿时的“双抢”, 你又有着什么样的记忆? 请留言告诉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