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粑粑是一种民间特色的小吃,属于粗粮细做类型。嫩玉米磨桨,掺适量酵母和白糖,三者之间的比例是制作玉米粑粑的关键,任何一种原料、配料多了或少了都做不出松软香甜的口感。揉好坯子后,仍做成玉米棒子状,用原来剥下的嫩玉米皮包裹起来,似玉米重生一般,放在锅里蒸。也有将粑粑做成三角形状的,依然用玉米皮包裹。可能是各人或各地的习惯不同。蒸熟了的玉米粑粑色泽嫩黄,如一只只挣裂了苞米叶的嫩玉米,样子极可爱。嫩玉米特有清甜香味糅合在一块,芳香浓郁。
三角形状上锅蒸之前的玉米粑粑 周雪梅摄
我的老家不产玉米,所以一直没有见过玉米粑粑,更别说吃了。有一年,一个同事从老家归来,带回一大袋蒸熟的“玉米棒子”。初次相见,我竟不知此为何物,同事说这是玉米粑粑,是她家乡的特产,并分给我几个。吃过一次,我爱极了这种乡间小食品,无香精配料,只简简单单的糖和嫩玉米桨,连包裹的外皮也是就地取材,用上了剥下的玉米皮,可它用得多么巧妙啊,天然、绿色,且还能留下原有的轻香。玉米粑粑吃起来松软可口,淡淡的原味玉米清香,淡淡的甜,吃完后齿唇留香。我喜欢它天然乖巧的质朴模样,如小家碧玉一般,更喜欢它纯朴天然的本质清香。
蒸好的玉米粑粑 周雪梅摄
同事说,玉米粑粑要用农家自己种的玉米才能做得出,最好用小石磨磨浆。这是一种细致而费力的活。小时候见外婆用过,石磨的直径约50cm,外婆用它磨米浆,做发糕,做梧桐叶粑粑。外婆坐在那里,左手慢慢转动手柄,右手持个木勺,木勺里有清水浸泡着的大米,隔一会儿,外婆往石磨中央的磨眼里倒进一点点大米,乳白色的米浆慢慢地从石磨底盘上溢出来,流进槽里,再流进旁边接着的盆里。我嫌外婆每一次倒的米太少,觉得那磨盘永远转不到尽头,总不会停下,我确实从来没见过他停下,看着看着,我就睡着了。那样的时光太慢,太宁静了。可惜外婆村里不种玉米,否则,我早就吃上了可口的玉米粑粑。外婆做的梧桐叶粑粑也是少见的美味。当时年幼,只知道吃,没学会做法。只记得粑粑用梧桐叶包裹后放锅里蒸,松软香甜,有特殊的梧桐叶的清香。外婆离开后,再没有见过、吃过梧桐叶粑粑。
民间美食大多就地取材,物尽其用,只是需要时间、精力,还有缜密的心思和巧手,用有限的物质,做出可口的美味。像玉米粑粑,梧桐叶粑粑,它们有强烈的地域性,所以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给人以深切的想念和眷恋。
又是嫩玉米大量上市的季节,周日的清晨接到同事的电话。她说她周六回到趟老家,今天特地趁早做了玉米粑粑。知道我爱吃,所以帮我做了一些,让我在家里等着,她帮送来。当时觉得好吃,所以忍不住赞不绝口,但说过后自己也将此事忘了,真没想到她还记在心里,竟然还专程回老家去做了来。同事之间细心体贴的情谊,真让人感动。
桌子又摆上了清甜可口的玉米粑粑,配上温热的白粥和牛奶,或者煮上一锅咸香的香菇生姜茶,都是绿色健康且营养丰富的早餐。加热过后的玉米粑粑,淡淡的清甜香味如缕如绝,弥漫了整个厨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