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纵横》发声:舜帝真身葬地在全州九疑山
蒋咸喜 《纵横》杂志在今年的第8期登载了舜帝真身葬地在全州九疑山的考证文章《楚南全州:舜帝葬地九疑山新考》。该杂志是由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主管,中国文史出版社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史读物。它是全国性文史月刊,也是全国政协唯一一份综合性文史期刊。文章的刊登无疑是对我们全州拥有的中华道德始祖舜帝的文化遗存这项闪耀着历史光辉的珍贵文化遗产的对外重磅宣示,也是第一让全国人民关注到我们全州的声音:中华道德始祖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
中国文史期刊《纵横》 全州县域内的舜帝文化遗存这一珍稀而又无价的历史资源,已得到全国政协和自治区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纵横》第8期刊登《楚南全州:舜帝葬地九疑山新考》 广西区政协的《文史春秋》连载了《楚南全州:舜帝葬地九疑山新考》。自治区和桂林市二级社科联均以课题形式对舜文化遗存,开展挖掘、研究、开发和利用。 广西民盟对全州县域内的舜帝文化遗存非常重视,为抢救和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今年广西“两会”期间,民盟已将该方案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提案提交自治区政协会议讨论,提案就包括了全州县域内的舜帝文化遗存这个主题。《舜帝文化全州遗存考察研究》现已列入了桂林市今年的重点课题研究。 全州县委、政府对县域内的舜帝文化遗存非常重视,在全州湘源文化公园雕塑了德圣孝祖舜帝像,并重建了祭祀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湘源二妃庙。 全州九疑山所在的大西江镇党委、人大、政府已将挖掘保护舜帝文化遗存作为该镇“文化振兴”的重头戏,正着手打造“舜帝文化之乡”。
中华道德文化的始祖舜帝 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始祖,舜文化是中华道德文明之源,舜文化的核心是“以孝齐家、以德治国”的德孝文化。舜帝所创立的道德文化及舜帝南巡所传播的道德思想,对整个湘楚和岭南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楚文化和岭南文化共同的远源。虞舜时代的道德文化直到今天对我们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全州县域内舜帝文化遗存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全州拥有的舜帝文化遗存这项闪耀着历史光辉的珍贵文化遗产,不仅是全州的、广西的,甚至是全国的,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估量。挖掘、开发、利用以舜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填补广西舜文化的空白,而且使广西的历史文化前推两千余年,可以极大地提升广西的历史文化底蕴,引领提升广西文化,形成广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势品牌,加快推进广西文化旅游转型发展,造福于人民。 附:《纵横》登载的《楚南全州:舜帝葬地九疑山新考》原文 楚南全州:舜帝葬地九疑山新考 蒋咸喜 舜帝是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为上古五帝之一,姓妫氏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谥曰“舜”,因国名“虞”,故称虞舜。舜帝晚年南巡怀柔德服“三苗”,“勤民事而野死”的悲壮结局给后人留下一个千古之谜,即舜帝魂归何处。据《山海经》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史记·五帝本纪》载:“帝舜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其结论是舜帝驾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疑山,自此舜帝的葬地九疑山就叫零陵。由于先秦时期的墓葬礼制是“不封不树”“古不墓祭”,当时的人对死者下葬的坟冢不留标识,也不到死者的墓地去祭祀先人,且帝王的陵和庙不在一起,所以上古时期的舜陵已无法找到。 那舜帝葬地九疑山到底在哪里呢?带着这一疑问,笔者查阅先秦古籍、考诸方志,并追随舜帝在古零陵的南巡踪迹进行了多年实地考证,其结论是舜帝葬于广西全州的九疑山。
全州湘源文化公园的舜帝像 全州因舜帝葬于九疑山而有以舜陵命名的最古老地名“零陵” 零陵是我国最古老的地名,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中说:我国共有夏代以前的古地名34个,而夏代以前出现的上古零陵就是其中之一。 零陵地名最早出现在今广西全州。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山。《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司马迁在这里所说的舜葬九疑是为零陵,实际上就是说舜陵在九疑山。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为了纪念舜帝,于公元前221年在舜帝南巡驾崩之地的“苍梧之野”即今广西全州县地设立了零陵县,“治所在今县城西南39公里处”(《全州县志》),作为我国最早的古地名之一的建置地名“零陵”就出现在全州。零陵县的历史地位相当重要,县治处古代湘桂走廊之上,沿湘江河岸,秦有驰道,汉有峤道,是大军南征的主要通道。《汉书•艺文志》有“纵横家《秦零陵令信》一篇,难秦相李斯”,说的是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焚书,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而零陵令信却持反对意见,并为难秦相李斯,与李斯进行了辩论。从“秦零陵令信难秦相李斯”这件事可以看出,由于秦始皇设于全州的这个零陵县政治地位重要,这个令信的话语也有相当的政治分量。秦始皇还于公元前210年第四次东巡时,携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等随行,在云梦(今湖北长江南北一带)南望九疑山遥祭舜帝(《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祭虞舜于九疑山”)。 西汉时,汉武帝为纪念舜帝,在舜帝葬地全州以“零陵”之名设置了“郡”的行政管理机构。《汉书·地理志》载:“零陵郡,汉武帝元鼎六年置。”清代嘉庆《全州志》卷之一“舆地·沿革”载:“《禹贡》:全(州)为荆州之域,舜十二牧之所治也,春秋楚南境,秦属长沙郡,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全州县志》之“大事记”载:汉武帝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全州设立了零陵郡。《全州县志》“建置沿革”对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在全州县地置零陵县和零陵郡的历史记载如是:“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于今县地置零陵县,治所在今县城西南39公里处。属长沙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在县境东北部又置洮阳县,治所在今永岁乡梅潭村后坡上。当时,县境南北并存零陵、洮阳二县。同年,又置零陵郡,……洮阳、零陵两县地属零陵郡。” 新朝王莽时,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年-55年),由九疑郡复名零陵郡,郡守龙述(注:东汉光武帝25年敕封为零陵太守,“在郡四年,甚有治效”)始从全州迁郡治于泉陵(今湖南永州芝山),但零陵县治所却仍然在全州(《全州县志》大事记)。此时零陵郡治在永州的芝山,零陵县却与洮阳县(全州永岁梅潭)同在今全州县境内。直到隋开皇十年(590年)废郡改州制度实行,才废洮阳和零陵,并置湘源县。零陵县在全州存在810年之久。 可见,“零陵”是因为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而有全州“零陵”地名的。但今零陵地名在湖南永州,有人误将广西全州零陵和永州零陵混为一谈,其实此二者前后有行政地名隶属的变化,古零陵在广西全州,而今湖南永州芝山的零陵地名是在舜葬九疑山2000多年之后因郡治迁移而由泉陵改名的,不是舜帝南巡崩葬九疑的零陵。 《全州县志》记载在全州西北山岭的大西江境内有九疑山 全州九疑山的方位,在湘水(江)源西北的越城岭之中资水上源夫夷水(古称赤水)东面的大西江镇境内。这座九疑山是由九条山脊共一山顶的一座大山,山势因东有“九龙归位”地相而名。其方位坐标,东为西美村、大石江村、文家村地界,北为古木洞峡谷,西为桂北大峡谷,南为歌渡源峡谷,九疑山居其间。相传,此山因是舜帝葬地,又叫天子岭。
全州九疑山 全州的这座九疑山在全州旧志中有记载。《全州志·舆地》古迹:案“《书》:(舜帝)五月南巡至于南岳。《家》语:舜嗣帝五十载,陟方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山海经》《礼记》皆云。然(后)太史公谓:(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全州县志》“地理”记载九疑山在全州的西北山岭之中:全州“西北山地:在县属西北,南接兴安,北界湖南,西至寨圩、咸水圩一带,崇峦叠嶂,面积广阔,为越城岭之支脉。……其主要高峰如礼山、覆釜山、谢花峰、灵家山、祝融山、九疑山等,普通海拔七百余公尺。”其中就讲到了全州有这座九疑山。 清代嘉庆《全州志》卷之一“舆地”记载了在全州的一都文桥谏山一带登上谢花峰山顶,眺望大西江方向九疑山的景况:“谢花峰在一都层峦奇矗,高出众山,登其绝顶则祝融、九疑、覆釜诸峰隐然在目。”《全州志》卷之一“舆地”记载了全州西华山脉的八步岭祝融山、九疑山、覆釜山诸峰从夷狄大西江青瑶峒向前延伸,是苗瑶夷狄地区与内地的分界线的情况:“覆釜(山),郡第一大山,远近诸峰视若㟝嵝,脉连九疑、祝融,拱界夷夏。”全州大西江镇内的九疑山西面就是资水上源夫夷水(古称赤水),在清代嘉庆年间《全州志》的西延地图中就保留着先秦时期的舜之所葬在“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的“赤水”这个原始河名。
《全州志》西延地图保留着舜之所葬在“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的“赤水”这个原始河名
《全州志》中记载的全州九疑山、赤水、舜皇山、舜庙 全州九疑山有许多与舜帝有关的地名和故事传说。九疑山因是天子舜帝葬地,又名天子岭。九疑山下有二妃祭舜的望夫岭,有为舜帝招魂的零陵屋,有舜帝居住过的天子屋场地,有祭祀舜帝的祀山,有舜帝祭天的祭坛大屋坛,有三苗首领崇尚舜帝之德而归顺舜帝的归崇坪,有象征舜帝凤凰化身的凤凰山,有与帝丹朱冢同名的丹阳山,有舜帝栖息枕山而眠的枕山,有祭祀舜帝的枕山庙,有祭祀舜帝时击鼓奏乐的打鼓坪,有舜帝降符瑞的符山,有双鹿悲鸣为舜帝报丧的鹿鸣,有舜帝歇息沐浴的天子潭,有象征德圣孝祖舜文化的皇极山,有以忠孝“大极”命名的大极山等,相传这些地名都与舜帝葬于此及祭祀舜帝有关。与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相邻的舜皇山,也有与舜帝有关的遗址,如金凤山舜帝庙村的舜庙及庙头大庙脚舜庙遗址。与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相近的,有罗水河畔的虞帝庙,有三江口的娥皇、女英二妃殉夫处和二妃庙,有才湾脚山铺的虞帝岭、舜帝行宫故址等舜帝留下的遗迹。旧时,民间还曾有到九疑山举行迎请虞神唤雨活动的历史,流传着虞神唤雨的故事。
全州九疑山、舜皇山、舜庙 我国最早的地理志《山海经》定论舜帝葬于全州大西江境内的九疑山 《山海经》是最早记载舜帝崩葬于九疑山的先秦史籍。它成书于上古时期,西汉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刘秀《上山海经表》称:“《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它保存远古的史地文献最多,是所有记载舜帝的经、史书中离舜帝生活年代最近的。《山海经》中有四卷都讲到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卷一〇《海内南经》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卷一三《海内东经》载:“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卷一五《大荒南经》载:“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卷一八《海内经》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山海经》记载舜帝葬地在赤水东面的全州九疑山 《海内东经》所载“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其意是湘水发源于舜帝葬地东南方的一个地方,即舜帝葬地在湘江(水)源的西北山岭,而舜帝葬地所在的山岭又在湘江以西,湘江在此弯曲,环绕着舜帝葬地所在的山岭。湘江最后流入洞庭湖。今全州境内的九疑山就位于湘江源西北的越城岭,湘江在流经全州县城时,在枧塘镇的大溪洲、全州三江口的合江、全州镇的车田里这一江段形成了一个西环之的大河湾,全州九疑山就在湘江以西的万乡洞大西江镇的境域内。清代嘉庆《全州志》卷之一“舆地·湘水”也引用“《海内东经》曰: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认为这是记载舜帝葬于全州的依据。今广西全州因处湘江的源头,在历史上又称湘源县,红军长征时的湘江战役就发生在湘江源头地域的全州。
《山海经》记载的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方位图 《大荒南经》记载:“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全句表述了舜帝葬地在赤水东面的苍梧之野。我们从《海内东经》所载的“湘水出舜葬东南陬”,知道湘水发源于舜帝葬地东南方的一个地方,即舜帝葬地在湘江(水)源西北的全州山岭即越城岭。可见赤水东面的苍梧之野,这个舜帝葬地和湘江(水)源西北的全州山岭的舜帝葬地是同一个地方。如此说来,舜帝葬地所在的全州西北山岭中应有一条叫赤水的河流。 据史料记载,在今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有条赤水河。此赤水古称赤虺河,唐天宝十年(751年)鲜于仲通征南诏,在为南征造势的檄文中第一次出现“赤虺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今四川叙永置赤水卫,改“赤虺”为“赤水”。这是赤水河之名的出现伊始。但此赤水距离“舜葬东南陬”的湘水源西北的全州山岭太远了。显然,此明代时始名的赤水河不是先秦时期《山海经》中的“赤水”。 那《山海经》中的“赤水”又何指呢?查全州舆地水文,在全州西北山岭中的西延地区(今资源县地)有河流名夫夷水,它是资水的主源头。有关史料记载了此夫夷水在历史上就叫赤水,这条赤水的东面就是苍梧之野的全州九疑山,与《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的“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的方位完全吻合。这再次证明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的九疑山,就是今广西全州县的西北山岭中大西江境内的九疑山。 再说《海内经》所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一句。记载“舜之所葬”九疑山“在长沙零陵界中”的《山海经》,成书比汉武帝在全州设立零陵郡的时间要早得多,该书记载的“零陵”是西汉零陵郡设立之前的“零陵”,即古零陵县之内的全州零陵。也就是说,“舜之所葬”的九疑山是在全州境内。全州境内的九疑山在大西江镇境内,大西江镇境内有界牌的地名,这个界牌是古零陵县全州与秦汉时期武冈县(今新宁县)的分界线,恰巧这座九疑山又在全州的界牌之内,也与“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的描述完全吻合。 从秦置五岭之戍“九疑之塞”,可证舜帝葬地九疑山在广西全州 除《山海经》之外,《淮南子》中也有关于九疑山的记载:一是《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派兵南下平百越对岭南用兵的情况:“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二是《淮南子·原道训》对九疑山之南的地理特征和风土人情的记载:“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 从上述记载的秦始皇“一军守九疑之塞”和“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史料中,可以得到有关九疑山的如下历史信息: 一是“九疑之塞”能够驻军十万,说明这个九疑山所在的要塞是有交通要道通过的,可谓是通衢大道。二是“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说的是秦始皇在征服岭南时,见秦军运输线太长,接济不上,于是下令由监御史史禄开凿灵渠。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大军顺漓江、桂江而下。三是“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说明了九疑山以南的民众,从事陆地的活动少而从事水中的活动多,所以这里的民众“被发文身”,模仿鱼龙形象;只围短裙不着长裤,以便于涉水游渡;着短袖衫或卷起袖子,以方便撑船。这些都是由水上生活的特点所决定的。 秦军为向前方转运粮饷,征集大量军民在湘漓走廊上的湘江与漓江之间开凿灵渠。而作为粮道使用,肯定需要重军把守,也就是说,“一军守九疑之塞”的“九疑之塞”就是位于越城岭下的湘漓走廊之上。这条湘漓走廊要塞从全州的北部黄沙河、庙头到南部兴安灵渠,长达90公里,足可驻扎十万秦军。秦始皇令史禄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后,秦军就可从湘江经灵渠进入到了漓江、桂江,即到达九疑山之南。这一带天气炎热,民众从事陆地的活动少而从事水中的活动多,他们的穿戴“短绻不绔”“短袂攘卷”,便于船上生活。这与《淮南子·原道训》所描述“九疑之南”的地理特征和风土人情完全一样,也与广西全州本地的风土人情一样。由此也可证,秦置五岭之戍的九疑山,就在湘江以西的今广西全州的西北山岭。 综上,舜帝的真身葬地在广西全州西北山岭的九疑山无疑。 作者系广西桂学会桂林联络处特聘研究员 来源:楚南舜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