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穷”指“消除贫穷”,也指扶贫这条路无穷无尽,道阻且长。
它没有晦涩难懂的政策解读,有的都是当地人们最真实的日常生活。
用最直观的方式,讲述了在扶贫的政策下,这些地方的真实变化。
原来扶贫,不只是一句口号,一路上会遇到数不尽的困难。
01
你能想象在如今这个年代,还有人连出门买个菜,都要冒生命危险么?
这样的山路(甚至不能称为路),要一共爬1500米才到头。
为了喝水,村民们每天早上5点出发,去另一个村庄打水,去晚了就没水喝了。
那里的孩子,如果想要上学,每天天不亮就要开始爬山。
他们不知道,自己要走整整一天的路才能到的学校,在外面坐个车,可能几分钟就到了。
山上的村民种植玉米,除了自己吃之外,想背到山下卖点钱。
因为他们吃准了,一步步把玉米背下山的村民,没办法再背回去。
所以一直以来,闭塞、贫穷,几乎零收入……这些都是悬崖村活生生的现状。
数以十万调查人员,逐家逐户敲12万8千个贫困村,9900万贫困人口。
他们详细了解贫困原因,对症下药,制定策略,并派出数以百万计的人驻村。
2016年,政府在当地人必经的垂直1000米的悬崖上,修建了钢梯。
钢梯一共2556级,改变了过去只能靠绳子、藤梯和石头的危险状况。
基本的安全保障之后,同一年,全村电缆铺设成功,有了自来水,还有4G网络覆盖。
之前美国一个博主郭杰瑞,探访悬崖村时,惊奇地发现这里有4G覆盖,他觉得很神奇。
与此相比,我们在2020年,已经实现全国农村通光纤4G的比例,达到了98%以上。
通过在网络上沟通,很多原本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村民,慢慢熟练,识字也多了。
纪录片的主持人贝儿,更是用了13个小时,筋疲力尽才来回走完全程。
这样下去,他们的生活,与城市的区别还是会越来越大。
02
在此之前,政府早已花了3、4年的时间,在凉山周围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建立了1400多个安置社区。
一共帮全部2000多条贫困村,约35万名村民搬了出来。
之前他们一家六口挤在山上一个小房子里面,吃睡都在同一个地方,非常简陋;
所有东西都是现代化的,和他们以前的生活简直天壤之别。
而最令人感动的是,这个房子在当地房价要40-60万;
“简直做梦一样,不,做梦都梦不到,因为从没有看到过……”
以前因为下山太危险,老人只有身体实在不行了,才会往山下背,送到医院;
当年要走一天的悬崖路,现在他们走两分钟就可以去上学。
从2016年起,政府和各类资金累计注资6000亿,于全国建了266万间安置房,帮助超过1000万贫困人员搬迁。
如果说,有些人正在承受“一方水土没办法养一方人”的宿命;
03
看过那些贫穷地区的情况,你会深刻体会到这句话是多有道理。
因为没有桥梁,怒江一侧的居民如果想到对岸去,需要借助一种工具——溜索。
这个东西危险极大,如果没注意掉入江中,在湍急的河水里,大概率连尸骨都找不到。
在怒江附近的村庄里,有一名村医,叫邓前堆,当地人都叫他“溜索医生”。
因为他经常通过溜索到对岸去给村民看病,有时一天跑四五次。
有一天晚上,他照例去给人看病,一手拿着电筒,一手握着溜板。
提起当医生的契机,他说自己曾得了重病,被当地的医生治好。
从此以后,他也想成为一名医生,接受了培训和学习,就留在村里做了村医。
而为了当初和医生的承诺,他一直留在这里,守了37年。
累计出诊5000多次,步行约60万公里,诊治患者13万余人次。
云南省政府进行了溜索改桥工程,注资20亿,一共建了199条过江大桥。
以前要把一包水泥从外面买回来运到家里,需要30几块钱,现在只需要不到3块钱。
有病也可以随时跑过去看病,大家不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出行,不再有人枉死在怒江。 04
有了路、有了基建和物资的支持,大家的生活就有了希望。
但是,对于消灭贫困,仅做到“授人以鱼”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国家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做交通基建、安置房地的同时;
更多的思考,是如何帮助人们解决生计问题,避免贫穷的世代传递。
于是政府牵头,由企业投资建设运营,建立了生态产业园。
群众们可以选择去园区打工,也可以参加合作社,享有补贴和保底。
种些土豆玉米之类的农作物,钱也少,一个月赚不了几百块。
现在有专业人员指导参与,农民们知道了种什么赚钱,怎么种赚更多。
这些农产品,也有专门的销售网络,卖往深圳、香港等地方。
比如大凉山的 “悬崖飞人”拉博,因为经常直播悬崖村的风光,涨了10几万粉丝。
现在的他,不仅一个月三四千的工资,还非常喜欢这份工作。 比如怒江附近的村民,摒弃了以往不值钱的农作物,改种利润更高的草果。
再配合政府兴建的运输交通网络,收入一下子成倍增长。
在为村民们提供的每个安置点内,都会配套相应的幼儿园、小学、中学。
适龄儿童都接受免费义务教育,贫困人口连幼儿园费用都免除。
只有真正学到了知识、有了本事、涨了见识,才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改变贫穷,走向富裕。
05
由于之前生存环境太恶劣,很多家庭并不想送孩子去上学。
很多人小小年纪就要挑起成人的担子,照顾家人,干农活。
因此在农民心中,家里多了一个孩子去读书,就少了一个人种田。
自从精准扶贫之后,政府派人每家每户敲门去劝说,一定要让孩子来上学,一个都不能少。
有时候,老师们从12点就开始爬山,爬到6点才爬到一个学生家里。
如何开导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更是难上加难。
这些人没有时间概念,孩子们甚至连自己什么时候出生的都不知道。
很多少数民族,直到50年代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
从教他们认识肥皂、洗衣粉,学会洗头、洗澡、刷牙、甚至喝烧开的水开始。
男孩子长大了就去打工干活,女孩子长大了就嫁人,甚至被卖出去。
曾经有个小女孩,才小学六年级,就被父母强行以20万卖给别人家当媳妇。
为此,村主任跟小孩父母理论,却被父母反呛关他屁事。
面对这种情况,即便老师们呕心沥血,几年下来,感受更多的还是挫败感。
所幸的是,在大家的努力和坚持下,情况正在逐渐好转。
男孩子们不再游手好闲,有的人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音乐、茶艺、做机器人。
改变从他们身上开始,再改变他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
06
曾经在看《山海情》的时候,以为很多东西是艺术加工。
《山海情》中的西海固,是中国扶贫的起点。
“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石跑。”
40多年前,联合国粮食开发专家曾去考察,说那里根本就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通过一代代人不懈努力,改变了那里以苦甲天下的文明。
那里从一个飞鸟都不停留的荒芜之地,变成了一个绿油油的金沙滩。 有了现代农业、物流、电子产业……这简直就是个奇迹。
07
20年来每天投入3亿美元,结果仓皇逃走时,留下的只是一地鸡毛。
但那里的人民,因为战乱和贫穷,依旧在水深火热之中。
也只有我们,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将任务如期全面完成。
也许,那些“利益至上”的国家永远不会理解,也不愿相信:
为什么我们的国家,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义无反顾地去做?
因此,我们希望,多多有像《无穷之路》这样的节目出现。
通过这些节目,“扶贫”对我们来说,不再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原来自己的迷茫与抱怨,与很多人的生存相比,不值一提;
原来有那么多和你和我一样的人,在默默地为了理想而奋斗;
原来我们的安全感,来自于国家一直以来默默的坚持和努力。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见证的奇迹……
“我看到老有所终,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