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葬地从全州九疑山变成宁远九嶷山之真相揭秘(5)
今广西全州县境内有九疑山,湖南宁远县境内有九嶷山。二县都说舜帝葬于其县境内的九疑山(注:宁远九嶷山的“嶷”字,比全州九疑山的“疑”字多了一个“山”字头,有说“嶷”与“疑”二字相通。)
《全州志》对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的记载。《全州志》记载在全州西北山地的越城岭支脉之上有九疑山。《全州志》又载:“《书》(注:尚书):五月南巡至于南岳。《家》语:舜嗣帝五十载,陟方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山海经》《礼记》皆云。然(后)太史公谓: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全州志》上写明了全州在古时候之所以叫零陵,为零陵地,是因为舜帝“而葬焉”,原来是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的全州,而葬在了全州的九疑山。
全州九疑山所在方位及得名:九疑山在全州县境内的西北山地,属越城岭。相传九疑山得名于舜帝之南巡。这座九疑山从县境内的大西江镇发端,西向延伸到资源县境内,东南向延伸到龙水、才湾、绍水、咸水等五镇境内,它是一条绵长的山脉。九疑山其名是因其发端地全州大西江镇境内有一座由九条山脊共一山顶的大山为九疑之首,有“九龙归位”地相而名。这个“九龙归位”的九疑之首,相传是天子舜帝葬地,因此在全州和资源二县民间又叫天子岭,俗称九龙山、九条脊。
宁远《九嶷山志》对舜帝葬于宁远九嶷山的记载。《九嶷山志》(明万历版)记载:“九嶷山,在县南六十里,亦曰苍梧山。《汉志》注:九疑在营道南。《汉纪》注:应劭曰舜葬苍梧九疑山,今在零陵营道。”郭璞《山海经》注曰:“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 宁远九嶷山所在方位及得名:九嶷山在宁远县境内,属萌渚岭。相传九嶷山得名于舜帝之南巡。因境内有舜源、娥皇、女英、杞林、石城、石楼、朱明、箫韶、桂林九座峰峦,且峰峰相似难以区别,故名。 从上述情况看,全州说舜帝葬于其县境内的九疑山,宁远说舜帝葬于其县境内的九嶷山,二县都说是舜帝葬地。 那问题来了,因为舜帝真身葬地只会有一处,不可能分葬二处。 那舜帝到底是葬于全州九疑山,还是宁远九嶷山呢? 我们来看看太史公司马迁是怎么论定的。
司马迁云: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史记·五帝本纪》)其言所云“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笔者已在《舜帝南巡到达三苗之地全州》和《舜帝驾崩于苍梧之野的全州》二篇文章中有所述,不再赘述。 那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司马迁所定论的舜“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个古老地名零陵的由来,弄清了零陵地望所在,便知道了舜帝葬于何处? 司马迁在论定舜“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的结论中提到三个地名:江南、九疑、零陵。 何为“江南”? 查“江南”其意,一般解释为据《史记·五帝本纪》可知,江南在长江以南,其南界一直达到南岭一线,这是一个广大的区域。 何为“九疑”? 查“九疑”其意为舜帝葬地九疑山。 何为“零陵”? 查“零陵”,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 再查“是为”二字。“是”是“这”,“为”是“是”。“是为”释义为“这就是”。 通过以上释义,我们便知道了司马迁所说的舜帝“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其意是舜帝葬地在江南地域内的九疑山,这就是零陵地名的由来。零陵地名因舜帝葬于九疑山而名,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 既然司马迁论定零陵地名的由来是舜帝“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那舜帝葬地九疑山必在零陵境内。 那零陵作为建制地名最先出现在哪里呢? 湖南《永州历史大事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置零陵县。”《全州县志》大事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县境内始置零陵县,属长沙郡,县治设于今县城西南39公里处。” 可见,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零陵作为建制地名最早出现在今广西全州。(注:全州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从湖南改隶广西) 秦始皇设置于今全州县地的这个零陵县的历史地位相当重要,县治处古代湘桂走廊之上,沿湘江河岸,秦有驰道、汉有峤道,是大军南征的主要通道。《汉书•艺文志》有“纵横家《秦零陵令信》一篇,难秦相李斯。”说的是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焚书,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而零陵令信却持反对意见,并为难秦相李斯,与李斯进行了辩论。从“秦零陵令信难秦相李斯”这件事可看出,由于秦始皇设于全州的这个零陵县政治地位重要,这个县令信的话语也有相当的政治分量。 秦始皇还于公元前210年第四次东巡时,携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等随行。在云梦(今湖北长江南北一带),南望九疑山遥祭舜帝:“三十七年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祭虞舜于九疑山。”(《史记·秦始皇本纪》)
从秦始皇南望零陵县境内九疑山方位遥祭舜帝的记载来看,秦始皇在今全州县地置秦县建制取名零陵,是为了纪念舜帝葬于零陵县境内九疑山的舜帝。 西汉时,汉武帝在舜帝葬地全州境内以“零陵”之名设置了“郡”的行政管理机构。《汉书·地理志》:“零陵郡,汉武帝元鼎六年置”。清代嘉庆《全州志》卷之一舆地·沿革载:“《禹贡》:全(州)为荆州之域,舜十二牧之所治也,春秋楚南境,秦属长沙郡,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全州县志》大事记:汉武帝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全州设立了零陵郡。《全州县志》建置沿革:“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在县境东北部又置洮阳县,治所在今永岁乡梅潭村后坡上。当时,县境南北并存零陵、洮阳二县。同年,又置零陵郡,……洮阳、零陵两县地属零陵郡。” 汉武帝也曾南望九疑山方位遥祭舜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汉武帝“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疑。”(《汉书·武帝纪》) 从汉武帝南望零陵县境内九疑山方位遥祭舜帝的记载来看,汉武帝在今全州县地置汉郡建制取名零陵,也是为了纪念舜帝葬于零陵县境内九疑山的舜帝。 新朝王莽时,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年-55年),由九疑郡复名零陵郡,郡守龙述(注:汉光武帝25年敕封为零陵太守,“在郡四年,甚有治效”)始从全州迁郡治于泉陵(今湖南永州芝山),但零陵县治所却仍然在全州(《全州县志》大事记)。此时零陵郡治在永州的芝山,零陵县却与洮阳县(全州永岁梅潭)同在今全州县境内。直到隋开皇十年(590年)废郡改州制度实行,才废洮阳和零陵,并置湘源县。零陵县在全州存在810年之久。 可见,“零陵”是因为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而有全州“零陵”地名的,零陵地名最早出现在今广西全州。 如今湖南某些专家学者说“舜葬九疑是为零陵”就是“舜葬宁远九嶷是为零陵”,理由是因为秦始皇在今全州境内设立的零陵县管辖范围极广,当时的宁远县也在零陵县的管辖范围之内。如:永州日报原副社长唐柏荣先生(网名“永州记忆”)撰文《“零陵”这个古地名,广西全州人和湖南零陵人谁最有资格继承?》,其文中提出:“零陵得名于潇水支流古泠水。《水经注》‘泠水(今宁远县冷水镇)南出九疑山’,而在上古‘泠’与‘零’是通用的,‘泠水’又作‘零水’。因舜帝葬于泠(零)水之源,舜陵因水而名,故称‘零陵’。” 唐柏荣先生在以上所说的零陵得名的由来是:“零陵得名于潇水支流古泠水”“泠水是冷水”“上古‘泠’与‘零’是通用的,‘泠水’又作‘零水’”“舜帝葬于泠(零)水之源,舜陵因水而名,故称‘零陵’”。 而笔者只看到了司马迁在《史记》所云的“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而没有查阅到上古时期或古代的文献有唐柏荣先生在以上所说的零陵得名由来的记载。 可能是由于笔者查阅的文献有限,笔者想请教唐柏荣先生,您这些史料出自上古时期或古代的什么文献,请您告知,我很想学习一下。 如果您不能提供如是所说的可信史料出处,那也只能相信司马迁论定的“舜帝葬于九疑是为零陵”。 唐柏荣又说:“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长沙郡,始置零陵县,‘零陵’这个地名作为行政区名最早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使用的。当时县治设在今天的全州县西南境内(离全州县城大约39公里叫咸水的地方),而当时零陵县管辖的地域也非常宽广,大约包括今天的整个全州、还包括广西灌阳、兴安、桂林和湖南零陵、冷水滩、祁阳、道县、宁远等都叫‘零陵’。” 唐柏荣先生在以上说到秦代设置于今全州县地的零陵县当时管辖到了宁远,宁远等县地都叫“零陵”。 如果真如唐柏荣先生所说秦代当时的零陵县管辖到了今宁远县,那按司马迁论定的舜帝“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的结论,就不能排除宁远九嶷山是舜帝真身葬地所在。 而笔者查阅到的史料是秦始皇在全州县地设置的零陵县,其管辖地并不包括今宁远县。 据湖南《永州历史大事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置零陵县(注:全州县地)。王翦定江南,修都庞之戍,请设营道县(今道县),获诏准。同期,置舂陵(今宁远)、泠道(今宁远)、南平(今蓝山)、龄道(今蓝山)县。” 从以上记载看出,秦代在湘水上游地区和潇水地区分别有秦县建制。 湘水上游地区的秦县建制是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在今全州县地建立的零陵县。 潇水地区的秦县建制是秦国代名将王翦“修都庞之戍”,攻取潇水地区后,在潇水地区建立了营道县。同期,置舂陵(今宁远)、泠道(今宁远)、南平(今蓝山)、龄道(今蓝山)县。湖南宁远文化遗产——泠道故城遗址内容介绍:泠道,秦置县(《辞源》)。以上记载说明今湖南的宁远县地在秦代已置县为泠道、舂陵。 从笔者所查阅的史料来看,秦代在今全州县地设立的零陵县和今宁远县地设立的泠道县、舂陵县,彼此之间是不同的秦县建制,二者之间并没有归属关系,那秦代建制的零陵县怎么又会包括宁远呢? 也许是由于笔者查阅的史料有限,笔者也想请教唐柏荣先生,您说到秦代当时的零陵县管辖到了宁远县,请问是出自那些史料记载,请您告知,我很想学习一下,以便共同探讨。 如果那些说“舜葬宁远九嶷是为零陵”的专家学者,找不出秦始皇设于今全州县地的零陵县包括今宁远县的可信史料,那也只能相信司马迁论定的“舜帝葬于九疑是为零陵”。 司马迁是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熟读经史,严谨治学,为撰写《史记·五帝本纪》,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太史公自序》)他在“上会稽,探禹穴”后,又溯江而上“窥九疑”,浮于沅湘,亲临全州九疑山做了实地考察。 司马迁根据西汉的前朝秦代的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而在今全州县地设置秦县建制零陵县的历史,便郑重地作出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的历史结论。这个历史结论是说零陵地名最早出现在今广西全州,其原因就是零陵县内有九疑山,舜帝就葬在零陵县境内的九疑山。 反观今宁远县在秦代时并不属零陵县地,而属泠道、舂陵县地。如果真如湖南某些专家学者所说舜帝葬于宁远九嶷山,“舜葬九疑是为零陵”就是“舜葬宁远九嶷是为零陵”的观点是正确的话,那司马迁作出的历史结论就应该是“舜葬九疑是为泠道、舂陵”,而不是“舜葬九疑是为零陵”。 可见,司马迁论定的“舜葬九疑是为零陵”,说的就是舜帝葬地在古零陵全州的九疑山,而不是宁远九嶷山。 但今零陵地名在湖南永州,有人误将广西全州零陵和永州零陵混为一谈,其实此二者前后有行政地名隶属的变化,因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而名的古零陵在广西全州,而今湖南永州芝山的零陵地名是在舜葬全州九疑山2000多年之后因郡治迁移而由泉陵改名的,不是舜帝南巡崩葬九疑的零陵。 来源:楚南舜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