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虽宽 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 我不认输......”伴随着温馨激昂、如泣如诉的旋律——《感恩的心》,2020年1月12日,在全州县永岁镇政府举行的“广西公民楷模、十大孝心人物陶建明公益行孝30年纪念”大会现场上,主人公陶建明先生热泪盈眶的真情分享,震撼全场所有的人心,禁不住为之动容鼓掌!
活动现场 厚德公益,大善至孝。活动高潮与往年一样:陶建明先生一一为现场所有老人发放一个温馨1000元红包,一条温馨红围巾,一个温馨大礼包;与往年不一样的是,领红包的老人,由陶家村及周边村扩大到永岁全镇,远的还有湖南省的和一些特别邀请的老人,总人数达到520人,意寓“我爱你”,真是功德无量,孝行无边!
陶建明为永岁镇日霞村105岁老人蒋飞地发红包 陶建明,全州县永岁镇陶家村人,幼年家境贫苦,15岁便外出打工,凭着农家孩子特有的吃苦劲,在建筑行业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完成了从打工仔到企业家的蜕变,尔后不忘初心,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将大孝大爱持续30载,让家乡老人的冬天不再寒冷……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王本瑛致辞 永岁镇党委书记唐海涛致辞 特邀嘉宾吕余生致辞 01吃百家饭 播下爱心种子
今年51岁的陶建明,出生在陶家村一个贫苦家庭, 1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中由于去了主要劳动力,一家六口人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靠母亲一人艰辛劳动挣粮食才把他和兄弟姐妹拉扯大。 陶建明记得很清楚,自己7岁那年,村里由于连续遇到三次洪灾,家里颗粒无收,穷得揭不开锅。村里很多人对他家关照过,虽然是一个红薯,一个南瓜,或者是一点点米,但都是雪中送炭!父亲的战友们自己家里粮食也不多,但他们宁愿少吃一点,也要送点来陶建明家。村里还有位孤寡老奶奶,眼睛看不见,但每次听到陶建明饿得哭时,她就会摸着送一碗米饭过来。 村民们互相关照的习惯,在他心中播下了爱心的种子。那个时候,母亲告诉他:不要做坏事,要做好人,做好事。村民的点滴之恩,一直铭刻在心里,母亲的话,他一直没有忘记。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去世的第二年,15岁的陶建明在初中毕业后便外出打工,由于聪明勤奋,吃苦耐劳,很快便有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装店,并把在建筑行业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事业稳步发展。 “我是吃百家饭长大,永远忘不了家乡父老当年帮扶的恩情!”在陶氏敬老孝老年会上,陶建明回忆起年幼丧父,母亲艰难地养育着五姐弟,带着他走街串巷讨米的情景时潸然泪下,那时候附近村民们常常接济他们兄弟姐妹的情景也历历在目。 “只有常怀感恩的心,才能时时饱含深情。”创业成功后的陶建明并没把自己挣来的钱用于享受,而是饮水思源,每年拿出一笔资金做慈善公益事业,并且一做就是30年。 陶建明接受媒体采访 02母子同心 建造村敬老院
2014年1月19日,对陶家村的老人而言是个大喜庆的日子,当地160多位老人又相聚一堂,共享敬老宴席,共领节前10万元红包。而陶建明给村民们最大的礼物是,在村里花100多万元建设的敬老院落成了。 陶建明一直有个心愿。以前,村里一些缺人照顾的老人都住在村里一个老旧破烂的仓库里。每每见此情景,他心里就泛起一阵阵酸楚和担忧:这些仓库不仅破旧,而且不安全。于是,他暗下决心,要为老人们建一座敬老院。 2013年清明节前,陶建明75岁的老母亲把她几十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3万元全部拿给儿子,对他说:“现在我老了,也不用钱了,你把这些钱拿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吧。”当陶建明告诉母亲,要用这13万元,加上自己的一些钱为村里老人建一座敬老院时,母亲高兴地答应了。 13万元对陶建明来说不算什么,但于他母亲而言,是一辈子的心血。平时,陶建明的母亲不舍得乱花一分钱,每个月的生活费仅100多元,自己种菜吃,在家连电灯都舍不得开,非常节省,而她却将毕生积蓄交给儿子投入慈善事业。 敬老院建成,完成了他和母亲的一大心愿。能让家乡的老人们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陶建明感到非常欣慰。 村里的年轻人也为敬老院的建成而感到高兴,他们觉得,这不仅能让老人欢聚一堂,陶建明的善举,还带动了当地的敬老风气。 “在我穷苦的时候,是父老乡亲帮助了我。我不想让更多人重复苦难,在我有能力的时候,我希望自己也能回馈父老乡亲,回馈社会。” 陶建明热泪盈眶真情分享孝善公益之路
03关注教育 设立奖学基金
对于当年自己因父亲生病去世而辍学外出打工的经历,陶建明记忆犹深。他深知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格外关注身边的教育,心里早就有一个资助贫困学生和优秀学子的愿望,帮助青年学生成长。 2011年,他在广西医科大学建立了“陶建明奖学金”,一次性投入50万元,专门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每人一次性奖励2000元,并承诺奖金用完会继续注资。 为表彰品学兼优的学生和优秀的学生干部,形成榜样力量。2017年陶建明在广西大学设立了“陶建明奖学金”,并一次性捐赠现金200万元。 6月22日,在2018年广西大学“陶建明奖学金”颁奖仪式上,40名优秀学子各获得了5000元的奖学金。 “感谢陶先生的支持和帮助,在我前进路途中注入了动力。我会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勇敢无畏的前行者。”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卓能聪说。 在颁奖仪式上,陶建明向获得奖学金的学子们分享了自己的学成长经历。他是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白手起家,经过自己多年的努力奋斗才有自己的事业;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同时完成从水泥工、包工头、建筑家到企业家的蜕变,并且不忘初心,投身慈善事业,回馈社会。他笑称自己这是“三条腿行走,缺一不可”。同时他还语重心长地劝诫青年人:“年轻时代选择吃苦,就是选择了收获;选择贡献,就是选择了高尚”,并指出坚持是青年能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确目标、牢记目标、坚定目标,努力成为有知识有才干的青年。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财富不在于获得了多少,而在于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他呼吁同学们要关心社会,传递爱心;他动情地说:“拥有宝贵青春的价值,就是奋斗奋斗再奋斗!”
活动现场 04孝老爱亲 冬天不再寒冷
“看到村中的老人一年一年的离世,真的是尽孝最不能等,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有一种责任,就是要赚更多的钱去帮助老人,我只有坚持,只有给老人多发一些红包,才能算是为社会做了一点事情!” 善建者明。2019年1月26日,陶建明再一次回到故乡陶家,坚守承诺,每年在春节前为村里及邻村60岁以上的老人发过年红包,将大爱续写到第29个年头。
和往年一样,带上妻子、孩子以及弟弟等人,一起回老家陶家村举行孝老爱亲年会集体发红包仪式。他认为,让家人参与进来孝老敬老行善事,是一件很有教育意义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孩子助人为乐和懂得感恩的品德。 “我在外面赚钱确实很累,但我很快乐,一快乐身体就健康,有好身体就能去赚更多的钱来发红包;平时我也很节俭,很少置办新穿着,刚才有记者问我怎么今天穿的西衣还是去年发红包时的那一套,我说是的,能省就省一点,好给大家发红包”陶建明在向村里老人汇报一年的工作时说,“不过,今年在回来前去批发市场买了一双60元的皮鞋,现在我穿着的新皮鞋就是。” 红红的鞭炮,红红的笑脸,红红的爱心。在充满爱意的热烈气氛中,陶建明笑脸盈盈,亲手一一为每位老人发送了红包、红枣和毛巾。红包里依然温馨和贴心。为方便老人使用钱,1000元崭新的人民币由面值5张100元、6张50元、5张20元、10张10元组成。 爱是温暖的火炉,有爱的冬天不寒冷。当陶建明躬着身躯为在场的200余位老人递上红包和礼品后,已是汗流满面,大汗淋漓。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21岁那年春节,时刻牢记当年母亲要他感恩回报相邻教诲的陶建明,把自己一年挣到的钱全部换成崭新的钞票,第一次给以前帮助过自己的老乡和村里的老人发红包。 自此,,他一直坚持在每年春节前给村里的老人发红包,由最先每个红包80-100元,到200元-300元,2012年到500元,2014年到600元,2016年起发1000元共计20万元。29年来,发给红包的老人由村里老人扩展到周围村子的老人,由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请吃饭由几桌发展到几十桌,成了名副其实的百叟宴。 “陶建明每年都回来请村里的老人吃饭,给老人发红包,老人们都享他的福了,他真是好人!”84岁高龄的蒋奶奶说,“陶建明是村里老人‘共同的儿子’” “在我们这里,他可能不是最有钱的,却是最受尊敬的。”当地干部群众说,在陶建明的影响和带动下,孝老敬老在陶家村及附近乡邻蔚然成风。 据陶建明透露,以后为村里老人发红包都要好好热闹一下,届时将邀请更多的老人来聚会发过年红包,让更多的老人过上一个幸福满满的春节! “家乡永远是我最牵挂的地方。”陶建明说,他持续30年发过年红包给家乡的老人,除了感恩家乡外,就是想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来关注老人,关爱老人,孝顺老人! 活动现场 05热心公益 捐资逾两千万元
2017年7月1日,全州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让地处永岁镇西面山区的左江成为重灾区之一。全村16个自然村全部受灾,受灾群众310户1200余人,泥石流掩埋房屋30余座,河道田地变成砂石场,通村公路全线损毁。 得知家乡遭受罕见的洪灾,心急如焚的陶建明,7月9日连夜驱车从南宁赶回全州;并与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一道,前往左江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当时下着暴雨,左江山体滑坡道路塌方严重,随时都有危险发生,所以随行的乡镇干部都劝我雨停后再进山,但我说,就是再危险也要去,即使不幸被埋在泥石流里,那也是值得的,那是上天对自己的恩赐,因为自己是死在做慈善送爱心的路上。”陶建明笑着说。 陶建明此次左江涉险之行,加上对慕霞、双桥两村受灾群众的捐款,倾尽了随身所带的10万元现金。 “我拿什么给你?我的左江人民!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捐款代表我的心!”永岁左江灾区的发放节前红包仪式上,陶建明一席饱含深情的讲话,震撼了让在场所有的人并为之动容。 “因牵挂左江群众灾后的过年状况,所以特意选在当地过小年的时候回来,给村里老人发红包送礼物,和他们一起开开心心过个好年!”2018年2月9日,农历12月24日,是全州当地过小年的日子。心系左江灾区的陶建明,再次从南宁回到左江,目的就是要给这里的灾区老人发过年红包送礼物,杀猪请他们一起过小年。 此次重回左江,陶建明为左江60岁以上的老人170余位每人现场发放过年千元红包一个,红枣一包,并为老人们系上红围巾。此外,还为去年在洪灾中因勇救三个小孩而负伤的村民蒋顺秀发了两个千元红包,以资鼓励。 “人的一生应该多少要为家乡做一点什么,留下一点什么。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但起码为家乡为社会做了一点有用的事情,到那时自己一定感到很欣慰!”陶建明真诚的说。 他真的不是一点点,而是留下了许多许多。笔者在网上查阅搜索有关陶建明的词条时,网上清晰的记录他的系列善举: 2008年桂北地区遭受空前的冰雪灾害,他捐60万元;汶川大地震,他多次捐款;2012年捐资10万元,资助中国大熊猫之父、北京大学的潘文石教授在广西崇左建立的研究基地。2014年捐资100余万,给平果县大石山区30户贫苦瑶族村民盖新房;2016年投资300多万元修建村里至桂黄公路三公里的进村水泥公路…… 30年来,他累计投入公益经费逾两千万元,而今他已拿出每年收入的60%用于公益事业。陶建明因此先后获得和“广西十大孝心人物”“广西公民楷模新闻人物”的殊荣。2015年,他还被推荐为“中华慈善奖”候选人。 陶建明给钦州三墩岛8位麻风病康复老人发“红包”(网络图片) 2018年“广西大学陶建明奖学金”捐赠仪式.(网络图片) 广西医科大学陶建明奖学金(网络图片) 陶建明在广西公民楷模新闻人物颁奖典礼仪式上(网络图片) 一个人做一次好事容易,做几次好事也容易,但要30年坚持不间断做大好事就相当不容易了,唯有大德大善之人才能达到。 善建者明,德爱同行。纵观陶建明30年的公益慈善事业,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彰显他的大德大善,他是一个扶贫助弱的先行者,更是一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忠实践行者! 陶建明历年为家乡老人发红包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