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
可总感觉少了那么点感觉 没有花花绿绿的装饰 也没有挨家串门的热闹 好像少了小时候的那种 仪式感和期待感 让人不禁想起小时候 ……
小时候 一到腊月就开始为过年各种置办了! 一直到年三十 家里天天蒸汽弥漫、香气弥漫~
这是年的味道, 让人晚上都幸福的睡不着的味道… 不禁让我想起那句话 那些年穷的像个孙子 但快乐的像爷
那些传统习俗,你还记得吗? 大年三十儿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 正月初一
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相传大年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因此也不宜远出。
正月初五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
正月初六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正月初七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七“人日”,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宝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宝羹,来年大丰收。
正月初八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道教和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
大年初九,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正月初十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于地。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点灶灯。各家试点制好的灯。扎彩灯,吃汤圆。 正月十四
正月十五
那一年,我们是这样过年的
赶大集
还记得, 以前到了腊月十几, 就要开始赶大集了! 年前赶大集真是人山人海, 大家都忙着买新衣服, 置办各种各样的年货。
每年, 大人们都会买回家一张大大的挂画, 一个小胖姑娘或者小胖小子 抱着个大鲤鱼!
为了更应景, 还要从集市上买一些假花, 放在柜子上, 花花绿绿的特别喜庆!
备年货
还记得,以前到了腊月十几, 就要开始准备各种吃的了! 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 对肉的渴望尤为强烈, 能吃上一大碗蘸蒜泥的瘦肉, 这就是年的特权。
烀一大锅肉, 满屋子都是肉香, 这种等待的煎熬和吃上肉的满足, 只有小时候才有!
杀年鸡,鸡、鱼、肘子、排骨 是小时候过年的标准套餐。 小时候吃的鸡都是小笨鸡, 最有营养的鸡, 皮薄发黄肉质紧实不疏松, 炖出来的汤都是油黄不腻的, 鲜美极了!
还要蒸一锅又一锅白胖的大馒头, 主食备的足足的。 丰衣足食, 希望明年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一年的美好愿望全都寄托在食物上。
年夜饭那天吃的是活鱼, 最好的食材都留到过年的那天!
储备饺子 也是过年前准备的年货之一, 包好的饺子冻上, 可以包好几种馅的, 猪肉白菜、牛肉大葱、韭菜鸡蛋…… 小孩儿晚上饿了,煮点!
那时候零食不多, 冻梨、冻柿子、冰糖葫芦…… 就成了最好的美味, 咬一口甜得眯眼!
散装糖整一盘子, 来小孩儿了给一块, 软糖、硬糖、酥糖、脆糖都有, 多少糖块都吃不够…… 软糖中的经典就是高粱饴和杨梅糖, 糖分低。
脆糖、酥糖、大虾糖, 一咬一掉渣,吃到齁嗓子。
散装硬糖块, 桔子瓣糖,五颜六色, 舌头都吃变色了。
大扫除
还记得, 腊月二十四, 那场怎么逃也逃不过的大扫除。
扫灰尘,洗床单、被罩、 窗帘、衣服…… 能洗的都洗了, 擦玻璃、擦桌子, 每个角落都清扫一遍。
这绝对是过年前最难熬的一关啦, 不能出去玩, 被父母抓去大扫除。
放鞭炮
还记得,
腊月二十七八就可以放鞭炮了。 那时候的鞭炮拆开来放, 年底守着卖鞭炮的小摊儿, 摔炮、大地红、串天猴…… 还有一种叫二踢脚,威力很大。
调皮的男孩子总是拿鞭炮乱扔, 捂着耳朵看着鞭炮噼里啪啦响, 还有围着鞭炮欢蹦乱跳的我们…… 现在想想,就好像在昨天。
贴春联
还记得, 腊月二十九就可以贴对联了。
毛笔字写得好的人家基本上都被包围了, 这家拿着红纸来找他,那家也是。 一大堆人围着这个“文化人”, 看着一笔笔写出来的春联, 每家每户的春联都不一样。
后来都买现成的,
春联也越来越好看, 但少了那一股子年味儿。
小时候,
窗花也都是手巧的奶奶亲手剪的, 比买的都好看!
年夜饭
还记得, 年三十那一顿, 是一年中最丰盛的。
除夕那一整天,
妈妈都是围着厨房转, 炖肉、炒菜、炖鱼、酱肘子…… 大锅里煮着整只鸡, 整个房间都飘着肉味。
几乎所有肉类都聚齐了, 而且每样的分量都很大。 记得小时候每道菜上来都要闻了又闻, 急得团团转,就想吃年夜饭。
年夜饭不仅仅是一桌饭, 更是一桌满满的幸福。 那时的我们以为, 每一次过年都会更加快乐, 没想到长大后的过年, 好吃的多了,滋味儿却少了。 可能真正在过年的, 永远是那些孩子们吧!
看春晚
还记得,
大年三十晚上, 看春晚是每年过年的必备节目。
吃完年夜饭, 一家人早早就拿好瓜子水果, 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春晚。
等到了12点, 一边看春晚,一边吃饺子, 听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那才叫过年!
穿新衣
还记得,小时候过年, 除了年夜饭、压岁钱之外, 穿新衣服是又一个最大的盼头。
那时候, 一年买不了几件新衣服, 全指望过年的时候了。 买了新衣服,
没事就拿出来瞅瞅试试。 除夕晚上, 枕着叠地板板整整的新衣服 兴奋地睡不着觉!
过年的衣服都红红火火的, 非常喜庆!
拜年
还记得, 拜年串门一定要穿大口袋的衣服 过年嘴一定要甜,
因为不仅能得到好吃的, 还能得到压岁钱!
那时候的红包只有几块钱, 但对小孩子来说已经是“巨款”了。 放在兜里怕掉了, 放在其他地方怕忘了。 当然,到了第二天妈妈一定会说: 你的红包拿来,妈妈先帮你保管着。 妈,你说, 我小时候那些红包什么时候还我?
还记得, 那时最喜欢正月里的亲戚大聚会。 过年的时候家里的亲戚都会回来, 平时不常见的亲戚们都能见到, 还有很多新玩伴, 一群孩子跑里跑外, 叽叽喳喳的才叫过年!
去亲戚家拜年的时候,
大人们总会抓一大把零食塞你口袋里, 你揣着一大兜的好吃, 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小时候,
年是爸买回来的肉, 是妈给买的新衣裳, 是兜里舍不得花的几毛钱, 是那噼里啪啦的一挂小鞭儿, 更是期盼……
过年的形式虽然在变化 但回家和团聚的主题永远不会变! 这才是过年最大的意义 希望大家都能珍藏和家人在一起的幸福 新的一年,愿每个人都有最好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