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到来,心头几多感慨,亲人离去,万千悲伤凝聚,满怀悼念之情。
儿时祭祖,长辈们领着晚辈们,去踏青扫墓,然后在祖先墓碑前与孩子们分享先人们的伟大事迹。各家各户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再折几根嫩绿的柳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或者收拾供品打道回府。
以前不解,为什么年年都要孜孜不倦地祭祖。
是为了得到祖先的庇佑吗?还是为了让自己活的心安?
小时候不懂,等长大离家后,为了生活远走他乡,为了家庭的幸福,日出晚归,熬夜加班。
为了生活奔波劳累,每天在各种社交中不敢做真实的自己,漂泊异乡,常常思念故乡,怀念儿时的美好时光。而每年的清明节,就是让你对过去的美好怀念的节日。
清明时节,让你不忘初心,牢记祖辈的教诲,想起他们为生活努力奋斗,热爱生活的模样,也在警醒我们要努力生活,不抱怨,不逃避,积极乐观对待生活。爸爸去世前,祭祖只是个仪式,那些坟墓里住着的不是念想,而是一个个有些亲切的称呼。 后来,爸爸离去,祭祖才变得是有实际性的节日!杜鹃花开了,春草绿了,在外委屈了,遇到难跨的坎了,都想和他说一说。
开始迷信,期望真的有“鬼“,关心狭窄的坟墓,他住的是否舒服?烧过去的纸钱是否够用?那些积蓄已久的情感,需要一个倾诉的时机,清明正好。风暖天朗,去野外扫墓,添一抔土,放一束鲜花,痛痛快快哭一场,将不舍和思念付之泪水。 最无助的时候,想到一句话:“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只要还记得,纵使生死相隔,爱的人,就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清明祭祖,
是为了让我们看淡生死,珍惜当下。
中国人不擅告别,死别尤甚,但总有一天死亡会降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既然无法逃避,就勇敢面对,于是有了清明、中元、寒衣,这些都是在提醒活着的人,死亡随时可能到来,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爱与珍惜。
在我的老家,清明节当天,是要去踏青游玩的,而扫墓祭祖,在这之前已做了。想想,这是很中国式的达观,知晓了生命的无常和短暂,却不悲观,而是转向珍惜。 趁万物生长,花繁叶茂,尽情去赏春光,不辜负,也不虚度。对人生也是如此,死亡既是必然,那就活好每一个当下。
去爱、去关心父母,莫要留下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珍惜,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个人,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清明扫墓,除了祭祖,也是在告诉活着的人,生命短暂,莫要空等,来日不方长,且行且珍惜。异乡漂泊的日子,没有归属感,很孤独,清明了,若得空,回趟老家,扫墓祭祖。
一家人齐聚,给先祖们挂纸,添土,再听一听,家族的故事,望一望,故乡的山山水水,去见见,那些住在心里的人,给自己一个疗愈灵魂的时间。就让清明成为一个童话,
生者与逝者相逢在春暖花开的日子,一个记得,一个就永远活着。
来源:全州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