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参军入伍,21岁演电影火遍全国。为了总结日常拍摄、反思不足,她写下将近两万字电影笔记。 “演员必须百分之百努力” “努力”这个词贯穿她的人生。近日,总台《吾家吾国》栏目专访国家一级演员王晓棠。 在王晓棠的人生里,从军是她为自己做的第一个大胆而又重要的决定。18岁的她在火车上挥别母亲,自此开启了军旅生涯。
1955年,21岁的王晓棠被借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神秘的旅伴》,影片讲述的是在云南边境抓捕敌特的故事,王晓棠出演“小黎英”一角。电影上映后她火遍全国;王晓棠说,心里没有当明星的感觉,“踏进电影殿堂,这是一个很神圣的事业,我作为新兵只有付出百倍的努力”。 为了演好“小黎英”,王晓棠准备了一个笔记本,记录下每场戏的每一个细节,总结日常拍摄,反思自己表演中的不足,还会虚心向一些有经验的演员请教。从那之后,王晓棠拍摄每部戏时都会随时记录。每天记笔记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对自己有最大的冷静 1958年,王晓棠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英雄虎胆》,饰演国民党特务阿兰,她说,自己不在乎角色的负面影响,只想让人物塑造不“脸谱化”。拍摄过程中有一段阿兰和侦察科长曾泰的伦巴舞,这让不会跳伦巴的王晓棠犯了难;一有时间,她就拉着会跳舞的灯光师学习,甚至在屋顶上,她也在练习舞步。最终,这段伦巴舞成为电影中的经典片段。
1963年拍《野火春风斗古城》时,王晓棠挑战双胞胎金环、银环两个角色,金环刚烈,银环温柔,两人容貌一致但性格迥异。王晓棠不仅在形体、步态上下功夫,而且在语言、声音上也使用了“秘密武器”——提琴定音器,在饰演银环时,王晓棠的声音更软,但在金环的演出里声音更紧,她在角色之间转换自如,很多观众看后不禁拍案叫绝。 1963年第6期《电影艺术》发表了一篇题为《金环和银环》的表演笔记,文章的作者正是王晓棠;多达一万七千多字的表演札记记录下了她创作过程中真切的体会和对艺术近乎苛刻的追求,王晓棠说,“对作品有最大的热情,对自己有最大的冷静,你才能够创造好这个角色”。 转型导演依然初心不改 命运的狂风骤雨没有放过王晓棠。1974年,她唯一的儿子言群因为肝炎去世,当时还不到18岁。悲痛没有击倒王晓棠,不久之后,她就带着儿子的希望和回报人民的信念,回到了电影事业中。为了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她开始自己写剧本、当导演。1982年,王晓棠执导了关于华侨爱国精神的电影《翔》,1986年,她导演的电影《老乡》问世。 在筹拍电影《老乡》的过程中,王晓棠先后六次到老区采风。上世纪80年代老区的贫穷落后深深地刺痛了她,正是内心深处“不要忘记人民”的创作动力,最终令她把电影改成了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现实主义题材。谈到名和利,王晓棠表示“文艺工作者应该有德,这是基本功”。 之后的《芬芳誓言》,又让王晓棠拿遍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等重要奖项。1992年,王晓棠担任八一厂厂长,相继出品了《大转折》《大进军》等系列重磅战争电影。 如今,88岁的王晓棠,眼里仍有着参演电影时的风采,凭借着一股永不停息的创造与奋进精神,她始终修炼自我,诠释着“艺术源于人民、艺术为了人民”的真谛。
来源:央视新闻,综合《吾家吾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