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包裹,大爱心! 起始于汶川地震后第二年的爱心包裹项目,到今年已经13周岁。一转眼,爱心包裹是个“大孩子”啦! 爱心包裹项目能够茁壮成长至今,离不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捐赠人的支持。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职业和身份,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广阔舞台和奋斗目标,却愿意用一个小小的包裹,把爱和温暖传递给千里之外的乡村孩子,帮助他们实现童年的彩色梦想。 吴进明·退伍军人 “把钱交给中国扶贫基金会, 我很放心。” 从20岁到60岁,吴进明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保家卫国的事业。退伍之后,他坚持“退而不休”,关心社会问题,对教育和医疗健康颇感兴趣。 2018年,在一次给一个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公益项目捐款后,他无意中发现了“爱心包裹”项目。 项目区的照片让他想起前些年在藏区碰见的那群孩子,用破布兜当书包,用铅笔头写字,不知道大山里的孩子是不是也这样让人心疼,想到这他毫不犹豫地开通了捐赠,每月固定捐出一个爱心包裹,因为“感觉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吴进明和太太给孩子们发爱心包裹 起初,他并不清楚爱心包裹项目是如何把包裹送到孩子们那里的。 直到2020年底,他和太太来到贵州省赫章县,亲自将一个个装着羽绒服、手套、帽子的爱心包裹温暖包递到孩子们的手里。 吴进明的太太和受益孩子在一起 每想起那一天,他脑海中都有个画面挥之不去——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围着发包裹的叔叔阿姨,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快乐地像只小鸟飞来飞去,其他孩子开心得脸都红了。 感受到孩子们的那股亲热劲儿,他打从心眼里觉得,每个月微不足道的100块实在太值了! “这个包裹对他们的意义已经超过了包裹本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心里感到温暖,知道有人关心他们。这种精神鼓励也会让他更愿意加倍学习,努力走出大山。” 在学校里,他跟孩子们吃了两次午饭,发现虽然能吃饱,但菜品还很单一。 这么大的孩子正是需要营养的时候,他决定每个月再给“爱加餐”项目捐100元,帮助大山里的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长。 从贵州探访回来后,他清楚“爱心包裹”是怎么帮助孩子的了,更加放心把钱“交”给中国扶贫基金会。 每年收到捐赠证书后,他也一改平素低调的样子,主动向朋友展示:“你们看看,扫这个二维码,你们也能捐赠。” 爱心包裹带给乡村孩子远超包裹本身的暖意,也让60岁的他觉得,又对社会做出了一点有意义的事。 岳邵华·农业银行网点负责人 从劝别人捐到自己捐, 爱心包裹延续了他的公益使命 早在2011年,岳邵华大三时,他就与“爱心包裹”结下不解之缘。 彼时他是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主席,负责学校的志愿活动——善行100,经常和很多同学一起去邮局附近向路人劝募“爱心包裹”。 因为表现出色,他还获得过中国扶贫基金会颁发的“优秀组织者”证书。 岳邵华获得“优秀组织者”证书 读书期间,热心公益的他,除了“善行100”公益活动,还组织过同学支教,做过旧衣回收,毕业时甚至想过去公益机构工作上班,以后就以公益为事业了,但最终因为家庭原因没能实现。 岳邵华参加大学生支教活动 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入职农行,又成为单位的志愿者,如今志愿服务时数已经超过2000个小时。 单位对面有一家邮局,他立刻想起了“爱心包裹”项目,“当时是学生没有收入,现在参加工作有收入了,那我更应该去做这个事情。” 于是,从劝人捐到自己捐,他成了爱心包裹的一名捐赠人。 岳邵华记得,刚开始还用现金捐赠,一百一百地递到工作人员手里。赶上工作忙好几个月顾不上去,下次去了他就会多捐几个。后来手机上可以操作了,他就开通了月捐,每个月固定扣费。 2020年,他攒了年假,前往贵州省赫章县发河小学探访,总算见到记挂了近十年的那些孩子。 岳邵华和爱心包裹的受益孩子 去到的第一天他吓了一跳,孩子们的上学路实在太艰难了! 那天他们走了近两个小时才从学校走到学生家里,家里只有垂垂老矣的爷爷奶奶和一些凌乱的家具。 “这一路太艰辛了,我心里面挺不是滋味的。” 家访路上 探访回去,他迫不及待地发动起身边的同事。几个老同事之前对公益持抱着怀疑态度,看到他拍的照片后都打消了疑虑,还有几位同事也开通了爱心包裹月捐。 从劝人捐到自己捐,再到带动身边的人捐,公益没有成为他的事业,却是他再也放不下的使命。 韩斌·高校老师 爱心包裹是个“小”决定, 却点亮他的公益教育火苗 韩斌(右)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韩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时间”。 除了在高校任教、担任硕士生导师,他还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职务。 身兼数职的他每天被各种信息轰炸,常开玩笑说:“手机的发明和微信广泛应用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因为联系无处不在。” 上课、开会、见客户、和同事讨论工作......韩斌的生活里,一个决定接着一个决定。 所以听说他持续捐赠了好几年的“爱心包裹”时,很多人的反应都是“你这么忙,还有时间做公益呢!” 韩斌却觉得,这只是生活中一个很“小”的决定而已。 2014年,朋友转发“爱心包裹”的信息给他,说自己已经捐了两个,他毫不犹豫地回复:“那我也要做!” 这是一个与他志趣相投,有着相似价值观的朋友,既然是朋友信任的,他觉得肯定是一个很好的真正有影响力的公益项目。 8年来韩斌已累计捐出104个爱心包裹 但每个月捐赠“爱心包裹”还是做得太少了,他琢磨着怎么才能用有限的力量,去撬动更大的影响力。2017年,他和几位朋友一起创办教育机构,关注职业教育和教师待遇,还发起了自己的公益项目,帮助山西贫困学生。 他说:“爱心包裹就像一个火苗,让他看到自己身为教育工作者,在公益教育领域能够发挥更多影响力的可能性。” 他期待有一天,这份公益事业也能像“爱心包裹”一样,汇聚各方力量,把爱心播撒到全国的许多地方。 王聪·公益摄影师 为爱心包裹工作十余年, 不仅如此他还以儿子的名义参与捐赠 王聪在乡村小学操场拍摄中 作为一名摄影师,王聪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渊源颇深。过去十多年间,他一直支持并参与着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工作。 2009年,王聪还是一名媒体摄影记者,在爱心包裹项目刚开始的第一年,他就开始参与爱心包裹项目的拍摄,从此与“爱心包裹”结下了至今13年的缘分。 王聪镜头下的乡村学生 2013年儿子“阳娃娃”出生,王聪辞去工作,正式成为基金会的一名公益摄影师,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大山里乡村儿童的喜怒哀乐,这些真实动人的照片,每次总能吸引一些人加入月捐。 十几年间多次探访,看到乡村儿童的真实生活,也看到项目带给孩子们实实在在的改变,王聪的内心被深深触动。 山区孩子的午饭时光 王聪说,公益项目有很多,不可能全部都参与,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阳娃娃出生前,他也热心捐款,但都是随机的。儿子出生后,他开始体会到为人父的责任,思考该用什么样的教育来陪伴孩子成长,最后他选择了相知相伴多年的“爱心包裹”。 王聪和儿子阳娃娃 从2014年开始,王聪都会以儿子的名义捐赠爱心包裹,并且每年增加一个,一岁捐一个,两岁捐两个……一直要捐到十二岁。 王聪带着儿子到中国扶贫基金会办公室去捐款 “想让爱心包裹陪伴阳娃娃和收到包裹的小朋友一起快乐成长,等他长大了就能理解这件事的真正意义,那些捐赠证书会是他一生的财富。” 阳娃娃的部分捐赠证书 与爱心包裹相识十三年,又以儿子的名义捐赠爱心包裹,小小的包裹成了父子俩共同的“人生财富”。 “希望爱心包裹项目一直做下去!”不同身份的捐赠人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样的美好愿景。 13年来,爱心包裹项目从未忘记捐赠人的信任 ,更未忘记孩子们对世界的渴望。 13年来,我们竭力为更多的爱心提供可靠的出口,向欠发达地区里需要帮助的孩子送去社会各界的关怀。 正如捐赠人所说,这个小小的包裹让大山里的孩子们,感受到了外界的关注、鼓励和陪伴。而对于捐赠人,又何尝不是一种鼓励和陪伴呢? 过去13年,我们庆幸一路是你们;下一个13年,期待还有更多的你们~ 爱心包裹项目 爱心包裹项目是在国家乡村振兴局(原国务院扶贫办)的指导下,由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电影频道,于2009年4月26日共同发起的一项全民公益活动。 项目致力于改善全国欠发达地区小学生综合发展和生活条件,通过组织爱心包裹捐购的形式,给孩子们送去一对一的关爱,圆孩子们的童年梦想。 来源:全民公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