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比热浪还要更热的话题,居然是
超出一般人的常规认知以及超出一般人消费水准的高价冰淇淋
一不小心,可能就会中几刀!网友纷纷吐槽:雪糕“已经吃不起了”“诚惶诚恐,根本不敢拿陌生的雪糕”“本想买个清凉,却被价格来了个透心凉”“结账的时候……真的好想遁”
还有热心网友专门制作了“图鉴”真的是很贴心了[backcolor=rgba(15, 2, 171, 0.95)]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
必看|雪糕刺客图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源水印)
SUMMER*1贪图瞬间清爽,谨防“雪糕头痛”一口一口下肚时,不能一味追求雪糕的清爽刺激,还要谨防“雪糕头痛”哦!
“冰冷食物进食过量,上颚就会被迅速冷却,而上颚后部正好有一个神经中枢,这时,神经中枢的神经群会向大脑发送信号,以改变体温。”
当冷食吃得太多时,这些神经群就会被过度刺激,向大脑发送错误的信号,导致大脑动脉痉挛,就像脑子被“冻”住了一样,血流猛地冲击痛觉神经末梢,这时人会感觉在额头中部或太阳穴附近剧烈疼痛,有的人还可能恶心呕吐。
简单点说,冰食吞得太快或是一口吞得太多,最容易引起这个症状。而等到上颚温度恢复正常后大脑就会“解冻”,头疼也随之解除,但有的患者症状明显。
因此,专家建议:吃雪糕、冰饮、冰西瓜等食物时不要过急过快,最好是在嘴里先含一含再下咽。
夏天是多么美好的季节,充满火热的生命力;一点点清凉,便是自然的馈赠。
*2注意食用量,小心高能量密度隐患雪糕和冰激凌,都是随着人类社会制糖技术和低温生产工艺的发展而盛行的加工食品。
雪糕好吃在于,通过口腔和鼻腔里的特殊感受器,令人体验到奶⾹中夹杂着的水果的清甜香气;
或在清凉巧克⼒的滑爽中品尝到坚果颗粒附加的美味,舔一口就会有冰凉惬意的甜润紧裹舌头,冰冰的、香香的、甜甜的,忍不住多吃一口。
如今,市面上的雪糕或冰激淋,其实都是经过蛋、奶、糖和脂的巧妙搭配,以现代科学技术及设备使其混合料达到灭菌、均质、膨化、凝冻、硬化制成的冷冻产品。
虽然有人认为“雪糕是可以吃的牛奶”,但是不要被温柔的口感蒙骗。
雪糕中必加的乳化剂、分散剂等添加剂,可促使雪糕配料中的油脂和水融为一体,赋予一种很细腻的浓浓的奶香口感,令舌尖感觉的牛奶含量比实际含量高许多。
另外,特别要注意营养成分含量标注的是每100克产品中的含量,不是每根雪糕中的量。
比如,以桂林常见的巧某兹一款雪糕为例,外包装显示的营养成分中,每百克能量达1591千焦,脂肪、碳水化合物则分别为54%、7%,另外还标注了蛋白质和钠的参考值,均为4%。
需要注意的是,雪糕虽然好吃,但高能量密度是短板,超量摄入可能会引起肥胖、代谢紊乱以及其它疾病风险。成长发育中的幼儿以及肠胃消化吸收功能不佳的老人,更是不要多吃,以免影响其他必需营养素的摄入!
*3
生产不规范或保存不当,菌落总数等可能超标与此同时,雪糕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并不罕见,时不时会因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项指标检测不合格而登上“黑榜”。
据了解,菌落总数主要用来评价食品清洁度,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菌落总数超过标准值,说明部分企业未按要求严格按照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控制要求,还有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 此次不合格产品主要是雪糕类,主要原因是产品灭菌不彻底或包材受污染以及储存、运输污染。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运输和销售过程等各个环节,生产设备不干净、工人不注意卫生、杀菌设施失控、包装车间和销售环境太差均有可能导致大肠菌群超标。
消费者食用大肠菌群超标严重的食品,很容易患痢疾等肠道疾病,可能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
实际上,雪糕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如果在制作过程中灭菌不彻底或运输保存过程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就会极易造成细菌的生长繁殖。
因此,要注意选购正规厂家生产、正规商家售卖的雪糕;同时尽量不要购买存在融化过痕迹的雪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