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跃龙门,风雨调和聚灵验。
唐公镇形胜,功德圆满佑平安。
这是旧时,悬挂在凤凰镇大坪唐家村唐公庙的一副对联,流传久远,蕴含丰富,虽已损毁不存,却至今还为人称颂。
唐公庙位于咸水河汇入湘江处形成的山岗臂弯中,江声流日夜,古木长参天。这里两水合抱,龙盘虎踞,气势恢宏,视野极为开阔,虽与大坪村隔着一条湘江,却是唐氏祖辈固有的山场。唐公庙青砖黛瓦,古朴肃穆,只有一间,面积不是特别宽大,四个翘角出挑在空中,灵动又不失壮观。殿宇里面别无杂物,惟供奉着一尊唐公菩萨。据村中老人传说,唐公乃是该村的一位远祖,曾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武将,唐氏后人特设庙祭祀,并借其威仪护佑水土平安。唐公雕像美髯长身,背负铜锏,不怒而威,因其相当灵验,久而久之,后人乃以唐公菩萨相称,连具体的名字也渐渐遗忘了。 相传,太平军北进中原时,其水路大军自界首乘坐竹筏木排,顺着湘江漂流而下,欲先占全州,进而席卷湖南。船队行经大坪渡口,其头目上岸歇息时,对着唐公菩萨出言不逊,还想纵火焚烧,幸被一亲信阻止。谁知半月之后,太平军就在蓑衣渡中了清军的埋伏,一败涂地,该头目也落水而死,只有那位亲信侥幸逃脱,得以善存。 民国时期,地方上流行瘟疫,旁近村落死人众多,只有唐家村人畜无害,村民们都归功于唐公菩萨的坐镇佑护。 住在码头附近的老船工唐老德生前经常提及,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位军衔看似不低的老红军来到大坪渡口探访,跟他长谈之中,还一再提到唐公庙。原来,老红军姓刘,曾是红一军团先遣营的一位连长,1934年底,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期间,他带领连队兵不血刃,最先从大坪渡口渡过湘江,撕开了国民党的包围圈,抢得了先机。在唐公庙短暂歇息期间,刘连长看了碑记,不由得对唐公肃然起敬。 但老红军刘连长与唐公庙的缘分并没有就此打住。几天之后,他在前线又接到了一道紧急命令,要求立即赶回大坪渡口。原来,红军清查过江部队,发现只有少共国际红15师还滞留江东,刘连长奉命回去接应他们。当时,界首渡口和屏山渡口已经失守,敌军正在全力封锁凤凰嘴渡口,红15师身陷险境。幸运的是,返回的刘连长成功地找到了红15师,老马识途,带领他们再一次从大坪渡口安全渡过湘江。当刘连长再一次歇脚唐公庙时,看着门口对联,不由得感慨万分,认为这里实在是红军的福地。 令人惋惜的是,唐公庙毁于“破四旧”时期,仅余一点残基湮没于灌木杂草当中,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才知道它的存在。 唐公庙脚下十来米,便是龙王潭。龙王潭溯湘江而上50米,便是险滩。险滩顺江而下500米,便是龙门石。龙门石再往下150米,便是洛口码头,其对面就是大坪渡口老码头,也是唐氏一族世代居住的地方。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金黄色的鲤鱼生活在潭里。它听说只要跳过下游的龙门石,就能化身为龙,呼风唤雨,于是下定了决心。白天,它在潭里修身养性,夜晚则到上游险滩冲浪,苦练本领。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条鲤鱼变得身材健硕,迅捷无比,虽然每次尝试跃过龙门都失败了,但它毫不气馁,继续吸收天地之灵气,萃取三江之精华(咸水河、白沙河都在大坪洛口一带汇入湘江)。 直到有一天,风雨交加,河流上涨,金色鲤鱼在一个炸雷的刺激下,借助惊涛骇浪之力,来了一个极为漂亮的跃身,终于跃过了龙门石,化身为龙,腾云驾雾而去。 笔直如削的龙门石,高出江面约5米,当地又称壁子石山 那条龙后来成为了东海龙王,因为思念唐公庙前面的老巢,于是从东海挖了一条地道直通深潭,每年都要潜回来一次,跟垂柳招招手,跟唐公菩萨叙叙旧。而它最喜欢做也是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变回原先的鲤鱼模样,在深潭里戏水,在险滩上冲浪,最后来个极为漂亮的跃身动作,飞过龙门石,化身为龙,呼风唤雨,普降甘霖而去。 唐公庙和龙王潭充满着神异色彩,给大坪渡口这一带增添了更多的魅力。据说,一百多年前,大坪唐氏还保有供唐公、祭龙王的传统民俗活动,观者如潮。 值得一提的是,唐公庙和龙王潭离正在建设中的红色文化主题基地只有三五分钟的脚程,可谓近在咫尺。 来源:全州融媒 |